神界原罪2神王的祭坛在哪?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关于神界原罪2神王的祭坛在哪很多人还不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接下来具体说说神王之国

吴哥寺:神圣王权的遗迹

【深度解读】

作者:顾佳赟(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院长、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

柬埔寨是东南亚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据《梁书》记载,扶南是柬埔寨最早的国家形式,肇端于印度南部“徼国”婆罗门混填与柬埔寨女王柳叶的结合。在近1500年的柬埔寨古代历史中,吴哥时期是最为兴旺繁盛的时期。一方面,疆域范围达到历史最广,覆盖大半个中南半岛。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建筑雕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技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199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吴哥古建筑群就有大小古迹600余座。其中,吴哥寺是规模最为宏大的杰作。

神界原罪2神王的祭坛在哪?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吴哥寺阿普萨拉仙女浮雕。顾佳赟摄

1.毗湿奴罗伽的王与神

吴哥寺坐落在今日暹粒市区以北5.5公里处。全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呈四方形结构。寺院外围有宽约200米的护城河环绕。九个世纪前,苏利耶跋摩二世统一了分裂的吴哥王国,登上王位,开始主持修建吴哥寺。从用途上看,吴哥时期修筑的寺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地式寺院,这种寺院不建台基和层级,宫殿直接修筑于平地之上,主要用于祭奠国王亲属,王国将军、大臣等。另一种是台基式寺院,这种寺院建于层级台基之上,是王国最重要的祭祀场所。寺院内供奉着王权的象征物。吴哥寺是典型的山寺。全寺建有三层台基,每层台基上都有四方形回廊环绕。在第二层回廊和第三层回廊的四个角上,各矗立着四座菡萏塔。吴哥寺的最大塔位于全寺中央,象征着印度教宇宙中心须弥山。

吴哥时期,社会上层使用的语言是与印度宗教紧密相连的梵文。作为国王的山寺,吴哥寺在修造之初就已有属于自己的梵文名字——毗湿奴罗伽,意为毗湿奴神世界。而吴哥寺并不是它的原名。

毗湿奴是印度教中的保护之神。自混填开创扶南王国以来,印度教便随着“天竺法”在柬埔寨的施行而广泛传播。柬埔寨古代国王普遍信奉印度神祇。据《南齐书》记载,扶南使者那迦仙“诣京师,言其国俗事摩醯首罗天神”。“摩醯首罗天神”正是印度教里的破坏之神湿婆。与扶南时期相类,吴哥时期的国王也大多信仰湿婆神,唯独有些国王有着自己的信仰偏好。苏利耶跋摩二世就是其中之一,他笃信毗湿奴。因此,他主持修建的山寺便被冠以毗湿奴的名号。在毗湿奴罗伽竣工时,中央大塔中供奉着一尊骑乘金翅鸟的毗湿奴神像。令人惋惜的是,苏利耶跋摩二世未能等到毗湿奴罗伽完工就晏驾了。于是,毗湿奴罗伽的功能除了山寺外,还充当了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寝。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离世明显出乎工匠们的意料。吴哥寺东面的墙壁上至今保留着一些雕刻仓促、尚未完工的浮雕遗迹。

神界原罪2神王的祭坛在哪?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吴哥建筑群达布隆寺佛像。顾佳赟摄

2. 翻搅乳海”里的神圣王权

毗湿奴罗伽是一座史诗主题的浮雕圣殿。寺院最外围回廊是著名的浮雕回廊,回廊壁上刻满了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的恢宏故事场景。从叙事的顺序上看,浮雕并没有遵循印度教中寓意吉祥的顺时针方向,反而是按照预示着不祥的逆时针方向。朝拜者在主题场景的切换中,慢慢走向叙事的终结。在这些主题浮雕中,“翻搅乳海”主题浮雕因其在构图上最讲平衡而与众不同。事实上,“翻搅乳海”也用最巧妙的方式,在最深层的含义里,隐喻着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神圣王权。

“翻搅乳海”神话缘自宇宙秩序崩坏的时刻。天神被阿修罗击败、杀害,三界萎靡失色。薄伽梵引导天神与阿修罗联合,以须弥山为搅棒,以巨蛇婆苏吉为搅索,拔河转动须弥山,在乳海中翻搅寻找永生灵药,恢复三界秩序。故事中虽然充斥着争斗和死亡,但在毗湿奴的眷顾下,天神最终获得永生灵药,战胜阿修罗。宇宙秩序得以回归平衡。除了永生灵药外,乳海中还释出了新的神明和新的珍宝。因此,“翻搅乳海”也被称为创世神话。毗湿奴罗伽里随处可见的仙女浮雕,描绘的正是从乳海中释出的天界舞者阿普萨拉。

在毗湿奴罗伽里,“翻搅乳海”场景位于浮雕回廊东面南部,前后与“阎魔审判”和“毗湿奴大战阿修罗”两大场景衔接。“翻搅乳海”的构图采用了标准的轴对称模式。浮雕以背靠须弥山的毗湿奴为中心,南北两侧对称排列88尊天神和92尊阿修罗。巨蛇婆苏吉以蛇身绕环须弥山,贯穿阿修罗和天神两大团队。整个场景呈现出设计者对画面对称的严苛要求。画面中的毗湿奴是场景的绝对主角,它神态悠闲,侧目偏向天神,俨然是这场创世竞争的主宰。突显毗湿奴的设计实际暗合了吴哥时期的神圣王权传统。

公元802年,阇耶跋摩二世举行祭祀,昭告吴哥王权时代的到来。祭祀在婆罗门希勒尼厄达默的主持下,被命名为“提婆罗阇”,即神王。“提婆罗阇”是仪式中最核心的祭器。外形上,“提婆罗阇”由湿婆神的男性象征和妻子乌玛的女性象征组合而成,通常称为湿婆林伽。祭祀过后,“提婆罗阇”升华为至高王权象征。而拥有“提婆罗阇”的国王与“提婆罗阇”所象征的神明相合为一,实现王与神的结合。吴哥时代的国王,不再是神明的代理,而是与神明复合的神王。在吴哥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提婆罗阇”形制上是林伽石,内涵上是湿婆神的对应物。但从苏利耶跋摩二世开始,“提婆罗阇”不再唯一对应湿婆神。苏利耶跋摩二世的“提婆罗阇”对应的就是毗湿奴神,因而也被称作“毗湿奴罗阇”。68年后,阇耶跋摩七世参考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做法,在巴戎寺里供奉了一尊佛陀雕像,作为自己的“佛陀罗阇”。不过,湿婆林伽也好,毗湿奴罗阇也好,佛陀罗阇也罢,神王合一的理念在祭祀万能的时代,强化了吴哥国王的王权合法性。苏利耶跋摩二世通过神王仪式被认同为毗湿奴本尊。“翻搅乳海”浮雕场景之所以要强调毗湿奴的主宰地位,就是要突显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神圣王权。

神界原罪2神王的祭坛在哪?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吴哥寺阿普萨拉仙女浮雕。顾佳赟摄

神界原罪2神王的祭坛在哪?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吴哥寺《罗摩衍那》史诗主题浮雕。顾佳赟摄

3.毗湿奴罗伽神圣王权的变迁

13世纪下半叶,暹罗人崛起,吴哥王国的土地、人口受到蚕食和劫掠。吴哥的财政因为丧失了大量资源而异常吃紧。民众生活拮据,赋税和祭祀的盘剥增添了生活的困难。吴哥王国的社会信仰在此时发生了剧烈动荡。人们怀疑,在兵燹和贫困面前,神圣王权与“提婆罗阇”是否真能庇佑一方?

与印度教祭仪烦琐和祭品昂贵不同,上座部佛教偏重简单生活和个人修行。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平民阶层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上座部佛教在吴哥王国广为传播。13世纪末,元朝使节周达观到访吴哥时,发现这里“家家皆修佛事”,“道教(即印度教)者亦不如僧教之盛耳”。吴哥时代后期,吴哥的那些神王也受到上座部佛教的熏染。神圣王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因陀罗跋摩三世就曾多次向佛教寺院布施。为了归隐念佛,他最终选择离开王位。

暹罗人的攻势迫使柬埔寨国王蓬黑阿·亚特将都城南迁。毗湿奴罗伽与整座吴哥城一起,步入了后神圣王权时代。然而,毗湿奴罗伽与普罗大众的互动也因此频密起来。其功能定位在互动中逐渐发生位移。

出于畏惧自然和崇敬祖先,柬埔寨人很早就产生了原始朴素的泛灵崇拜——“耐达”信仰。无论外来宗教在柬埔寨的传播如何广泛,“耐达”信仰一直深刻影响着平民阶层。神圣王权颓落后,柬埔寨民众为毗湿奴罗伽里的神祇雕像赋予了“耐达”崇拜。毗湿奴罗伽里的一尊巨型毗湿奴像就被奉为吴哥寺地区的保护神。或许是为了纪念苏利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合为一的神王传统,这尊神像被命名为“达瑞奇”,意思是国王“耐达”。

现有文献记载,16世纪以后,毗湿奴罗伽更名为“吴哥寺”。“吴哥”源自梵语Nagara,是城市之意。印度教典籍记载,可以如此称呼的地方需周边有丛林,有河流,各国商人云集。“寺”专指佛教寺院。“吴哥寺”这个称呼既蕴含着柬埔寨人对鼎盛时代的怀念,也呈现出毗湿奴罗伽被赋予佛教信仰的事实。人们在吴哥寺里供奉佛陀。吴哥寺中央大塔中的毗湿奴像被佛像取代。17世纪上半叶,一批日本佛**商贾来到吴哥寺,把这里想象成佛教圣地袛园精舍,生活了很多年。他们留下14块石碑。其中,森本一房在碑文中记录了1632年当地人在吴哥寺庆祝柬埔寨传统新年的景况。今日所称“吴哥窟”与“吴哥寺”在含义上并无二致。“吴哥寺”是毗湿奴罗伽现代柬文名称的准确翻译。而“吴哥窟”则是柬文“吴哥寺”在闽粤华侨方言中的转译。生活在柬埔寨的华侨华人广泛使用“吴哥窟”来指称“吴哥寺”,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下来。

在近现代,吴哥寺已经成为柬埔寨最崇高的文化符号。从1863年柬埔寨沦为法国保护国至今,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里,柬埔寨国旗必然包含吴哥寺形象。1993年,从战乱中解脱的柬埔寨王国恢复使用西哈努克时期的国旗,三塔吴哥寺形象被置于国旗的中心位置。与象征民族的红色条块和象征国王的蓝色条块相比,象征宗教的白色吴哥寺格外显眼。

吴哥寺的形象如此崇高,主要是因为这个文化符号既承载着神王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神王走下圣坛。现代语境下的吴哥寺,一方面是神圣王权的历史遗迹,代表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吴哥寺融合了柬埔寨精神信仰的全部要义,是民族国家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吴哥寺形象构建了柬埔寨的国家认同,为柬埔寨民族共同体注入了深刻内涵。

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

新华社杭州5月29日电(记者冯源)“五千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人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望见五千年前的篝火……”

2016年,良渚古城遗址考古队对古城内的姜家山贵族墓地遗址进行发掘。大家意外地发现,墓地边还有一处宋代的房屋遗迹,遗迹边到处是宋人丢弃的酒瓶。刘斌蓦然焕发了学生时代的诗兴。

1985年,作为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分配到“最南边”的毕业生,原籍陕西的刘斌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来担任第四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系主任张忠培教授叮嘱自己的学生:“长江下游是个*的区域,文化面貌单纯,是块做考古的好地方。”

参加工作后,刘斌的靠前个任务是跟随前辈学者王明达发掘绍兴马鞍仙人山遗址,这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第二个任务是跟随另一位前辈牟永抗,为1986年的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学术会议整理资料。从那时起,他与良渚结缘已有33年。

渚,意即水中小块陆地。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市郊西北部,水网分割着田野,其间矗立着座座土丘。世居此地的百姓将它们以“山”命名,似乎口气略大。而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些土丘确实称得上中国史前文化的奇峰。

反山、瑶山遗址跻身“七五”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观山遗址、莫角山遗址、玉架山遗址、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又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支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域,贡献了六个“十大”奖项,这并不多见。

“良渚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祭坛)等一系列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刘斌说,良渚古城内外的一系列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充分的实证。

在浙江省博物馆,一件重约6.5公斤、外方内圆、刻有“神徽”的玉琮引人注目。刘斌告诉记者,世界上的早期古代国家,政权和信仰无不结为一体。良渚先民认为玉是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稀有的矿物,因此用玉来祭祀神灵,表现王权。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从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这就意味着先民有统一的信仰崇拜。

在莫角山遗址,沙土广场、房屋地基、石头台基等遗存重见天日,人们这才发现,它名为“山”,其实是一座由228万立方米土方人工堆筑而成的宫殿地基。四道下垫青泥、上铺石块、再用黄土堆筑,宽约40至60米的城墙遗址,让一座3平方千米的古城重现人间。

在古城西北方向,1条长堤和11条短坝组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利系统。其中,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回到古城内,多处厚实的碳化稻谷堆积,又见证了良渚古国的农业支撑。城内只有贵族和手工业者,这就意味着良渚古国有权向周边征集充足的物资。

“几代考古人的工作,让世人重新看到了一个存在于5300年前到4300年前的古代王国。”刘斌说,以宫殿为主的王城有3平方千米,王城外围核心居住区有5平方千米,水利系统所直接保护的范围有100多平方千米,巨大的工程体现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力。

而良渚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也逐渐清晰。以良渚玉器为例,陶寺遗址的玉器受其影响,石峁古城还出土过被切成片的良渚玉琮,在更晚的殷墟妇好墓和金沙遗址都有玉琮发现,至于“君子比德如玉”的文化传统,也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曾断裂的过程,是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刘斌说。

目前,在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100平方千米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了230多处遗址点,而接下来,对这一核心遗址群的研究范围还将扩大到1千平方千米。

以上就是神界原罪2神王的祭坛在哪?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喜价游戏网其它相关文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jia.cn/youxi/32260.html

(0)
上一篇 2023-08-27 07:57:48
下一篇 2023-08-27 08:0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