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价首页攻略运动色-长尾关键词挖掘,色-色-074

色-长尾关键词挖掘,色-色-074

色「色」074

2022-03-19 10:11·语料汇总

做眼色,◆以目示意。○[巴金]《家》九:“[覺新]唯唯應着,做出很恭順的樣子,一面偷偷地看[覺慧],給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開口。”

中色,◆中央之色,即黃色。○《左傳‧昭公十二年》:“黃,中之色也。”○《晉書‧樂志上》:“黃者,陰陽之中色者。”○《宋史‧隱逸傳下‧郭雍》:“黃,中色也,色之至美也。”

遠山色(远山色),◆喻眉。○[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宋][蘇軾]《眉子石硯歌》:“又不見王孫青瑣橫雙碧,腸斷浮空遠山色。”參見“遠山眉”。

遠色(远色),◆I遠天的顏色。○[隋][薛道衡]《夏晚》詩:“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元][馬臻]《德清夜泊》詩:“遠色變昏晦,卸帆依淺沙。”◆II不近女色。○《禮記‧坊記》:“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清][唐甄]《潛書‧兩權》:“今有厚養之士,節食,遠色,導氣,服藥,身無疾病,可以長年。”

有色,◆1.指有艷麗容貌的女子。○《管子‧戒》:“人患飢,而上薄斂焉,則人不患飢矣。人患死,而上寬刑焉,則人不患死矣。如此,而近有德,而遠有色,則四封之內,視君其猶父母邪?”◆2.佛教語。指欲界與色界有色身(質礙之身)的眾生。○《金剛經‧大乘正宗分》:“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有色,若無色。”

意色,◆神情,神色。○[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鬼﹞於是變為異形,須臾消滅。○[瞻]默然,意色太惡。”○[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韋]獻卷已,略省之,意色頗倦。”○[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七》:“初報至[南都],舍弟頗不平,余意色恬然。”

一色,◆1.單色;一種顏色。○《漢書‧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駮。”○[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宋][歐陽修]《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詩:“明月淨松林,千峰同一色。”○[峻青]《煙墩》:“你站立墩上,憑堞遠眺,俯瞰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滄海,遙瞻那峰巒千里嵐氣迷蒙的群山。”◆2.一種;一類。○《唐六典‧戶部尚書‧金部郎中》:“[開元]二十年敕,以為﹝俸食﹞名目雖多,料數先定,既煩案牘,因此生姦,自今以後,合為一色,都以月俸為名。”○[唐][劉肅]《大唐新語‧極諫》:“望請命婦會於別殿;九部樂從東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3.謂全部一樣。○[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粱米靠前,粟米第二”原注:“必用一色純米,勿使有雜。”○[金][元好問]《雪岩》詩:“貞松勁柏四時春,霽月光風一色新。”○[郁達夫]《遲桂花》:“這沈靜清徹的聲氣,也和[翁則生]的一色而沒有兩樣。”○[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土改時,我分一幢地主的橫屋,一色的青瓦。”

眼色,◆1.傳情示意的目光。亦指臉色。○[唐][吳融]《浙東筵上有寄》詩:“[襄王]席上一神仙,眼色相當語不傳。”○[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靠前摺:“空調眼色,經今半載,這其間委實難捱。”○《紅樓夢》第四十回:“[鴛鴦]一面侍立,一面遞眼色。”○[老舍]《四世同堂》六七:“今天,她仿佛變成了主人,不必問誰,不必看誰的眼色。”◆2.眼力;見識。○《西游記》第三一回:“你原來沒眼色,認不得人。”○《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的眼色如何?”[清][孔尚任]《桃花扇‧沉江》:“你這位老爺好沒眼色。”○[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八:“不過那些相信謠言的人,可也太沒眼色。”◆3.猶顏色;姿色。○[元][楊暹]《西游記》第十三齣:“對着月色,照着水影,是一表好人物;那姐姐也有眼色。”

言色,◆言語和臉色。○《無量壽經》卷下:“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太平廣記》卷三七二引[唐][谷神子]《博异志‧張不疑》:“言色慘沮,吁嘆不已。”○[明][黃淳耀]《自監錄一》:“吾嘗眾中察人,有以言色說人者,未嘗不心鄙之,切勿自蹈此失。”

小色,◆淺色。○[元][鄭光祖]《周公攝政》靠前摺:“陛下夢身穿小色是[周]家正。”

下色,◆下等。○[宋][洪巽]《暘谷漫錄》:“身邊人、本事人、針線人、堂前大劇雜人、折洗人、琴童、棋童、廚娘,等級截乎不紊,就中廚娘最為下色。”○《西游記》第七三回:“小道又不可空陪,所以將兩個下色棗兒作一杯奉陪。”

物色,◆1.牲畜的毛色。○《禮記‧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陳澔]集說:“物色或騂或黝。”○[明][張寧]《方洲雜言》:“[文帝]初耕藉田時,借牛于田家。既終畝,二耕叟互錯認牛,喧哄不已。帝召問之曰:‘父老何自錯?牛物色奈何?’”◆2.物體的顏色。○《金史‧僕散忠義傳》:“時昏霧四塞,跬步莫睹物色。”○[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一‧綠沉》:“蓋有物色之深者為綠沉也。”○[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時,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3.形狀;形貌。○《西京雜記》卷二:“[高帝]既作[新豐],并移舊社,衢巷、棟宇,物色惟舊。士女老幼相攜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雞鴨於通塗,亦竟識其家。”○《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李賢]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書‧忠義傳中‧顏春卿》:“嘗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記物色,凡千人,無所差。”◆4.景色;景象。○[南朝][宋][鮑照]《秋日示休上人》詩:“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榮。”○[宋][蘇舜欽]《寄王幾道同年》詩:“[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雲澹晚雨斜。”○[明][高啟]《宣和所題畫》詩:“那知回首[宣和殿],物色淒涼與畫同。”○[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乃戍[高加索],見其地之物色,詩益雄美。”◆5.用品,物品。○《南史‧劉孝綽傳》:“[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綽]往[溉]許,適見黃臥具,[孝綽]謂僧物色也,撫手笑。”○《朱子語類》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須道是好。”○《宣和遺事》後集:“所貢物色,盡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房裏多是要緊文書物色,你敢亂動麼!”◆6.訪求,尋找;挑選。○[漢][劉向]《列仙傳‧關令尹喜》:“[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令臣搜訪詩人,臣已物色得數人。”○《明史‧韓林兒傳》:“[福通]物色[林兒],得諸[碭山][夾河],迎至[亳],僭稱皇帝。”○[張重光]《坐寫字間的人》一:“他叫[章湘],和我一樣是半年前從基層物色到局宣傳處的。”◆7.引申指搜捕。○[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經北艦十餘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清][錢謙益]《讀杜小箋》上:“然隆準之子孫,千人亦見,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8.端詳;辨認。○[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帝於燈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韻,閃爍驚眸。”○[清][宣鼎]《夜雨秋燈錄‧東鄰墓》:“捕驚醒……駕輕舠,破浪南下,適遇[金],見其兩足尖搭舵後,屹如山峙,詳加物色,宛與夢符。”◆9.猶物性。○[唐][杜甫]《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會希全物色,時放倚梧桐。”○[浦起龍]心解:“猶[莊子]言使得全其天年。”○[唐][孟郊]《與韓愈李翱張籍話別》詩:“物色豈知異,人心故將違。”◆10.標志。○[明][王濟]《君子堂日詢手鏡》:“由[貴]陸行往[賓州],必經[大龍山],非[馮氏]之車則不敢行,車上有小旗為物色。”

五色烟,◆亦作“五色煙”。五色烟云。古人以为祥瑞。亦常指神仙异人法术高明。○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寧封子,黄帝時人也。世傳爲黄帝陶正。有異人過之,爲其掌火,能出五色烟。”烟,一本作“煙”。○《艺文类聚》卷七八引南朝梁王筠《东南射山》诗:“還丹改容質,握髓駐留年。口含千里霧,掌流五色煙。”○唐施肩吾《经吴真君旧宅》诗:“古仙煉丹處,不測何歲年。至今空宅基,時有五色煙。”

五色氣(五色气),◆五色雲氣,古人以為祥瑞。○《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堅]乃前入至雒”[裴松之]注引[三國][吳韋曜]《吳書》:“[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晉書‧武帝紀》:“[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五色氣冠日。”○《宋史‧神宗紀一》:“[慶曆]八年四月戊寅,生於[濮王]宮,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氣成雲。”

五色筆(五色笔),◆1.幾種顏色的筆。○[清][錢泳]《履園叢話‧耆舊‧安安先生》:“先生好讀書,老而彌篤,案嘗置五色筆,見載籍中有人地事蹟年月先後可疑者,必釐而點乙之。”○[周祖謨]《<世說新語箋疏>前言》:“本書經始於一九三七年,曾分五色筆以[唐][宋]類書和[唐]寫本《世說》殘卷校勘今本。”◆2.五彩妙筆。○[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宋史‧范質傳》:“[質]生之夕,母夢神人授以五色筆。九歲能屬文,十三治《尚書》,教授生徒。”○[沈昌眉]《和弟》詩:“夜夢五色筆,日擁百城書。”◆3.喻文才。○[唐][李商隱]《縣中惱飲席》詩:“若無[江氏]五色筆,爭奈[河陽]一縣花。”○[宋][葉適]《題潘彥庶群書辨正》:“[潘彥庶]少有五色筆,本州亟薦送。”

五色,◆1.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孫星衍]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2.泛指各種顏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三國][魏][曹丕]《芙蓉池》詩:“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鮮。”○[唐][韓愈]《謝自然詩》:“簷楹蹔明滅,五色光屬聯。”○《老殘游記續集遺稿》靠前回:“有人說你有個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聲。”◆3.神色。參見“五色無主-五色無主”。◆4.中醫指五臟反映在面部的五種氣色。據以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公乘陽慶]﹞更悉以禁方予之([倉公]),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張守節]正義引《八十一難》:“五藏有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也。”○《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察色》“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也。”

五方色,◆古代以青、赤、黃、白、黑五色分別代表東、南、中、西、北五方。○《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南朝][梁][皇侃]疏:“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不正謂五方間色,綠、紅、碧、紫、騮黃色是也。”○《通典‧兵二》:“旗身旗腳,但取五方色,迴互為之。”

無色(无色),◆1.沒有顏色。○《淮南子‧原道訓》:“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2.謂失去光彩。○[南朝][齊][謝朓]《高松賦》:“同雲映其無色,陽光沈而減暉。”○[唐][高適]《東征賦》:“天地無色,風塵潰亂。”◆3.猶言面失人色。○《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忽而自失,芒乎無色,悵然噤口不能言。”◆4.指無色界。○[南朝][陳]徐陵《齊國宋司徒寺碑》:“無色之外,方為化域;非想之中,猶稱火宅。”○《法苑珠林》卷八七:“自餘第四禪,其亦不定。或求無色,或求淨居,或求無想,故識亦不樂住也。”參見“無色界”。

天色,◆1.天空的顏色。○《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孔]傳:“玄,天色。”○[唐][岑參]《與鄠縣群官泛渼陂》詩:“萬頃浸天色,千尋窮地根。”○[宋][蘇軾]《過州雪後望三山》詩:“雲光與天色,直到三山回。”◆2.借指時間早晚。○[清][李漁]《風箏誤‧囑鷂》:“如今天色尚早,還有半日好放,且去盡盡餘興了來。”○[茅盾]《秋收》:“現在天色漸漸黑下來了,[老通寶]家煙囪裏開始冒白煙。”○[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天色不早了……少陪你了。”◆3.猶天氣。○[宋][楊萬里]《過八尺遇雨》詩:“節裏無多好天色,闌風長雨餞殘年。”○《水滸傳》第七回:“[智深]道:‘天色熱!’叫道人綠槐樹下舖了蘆席。”○《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至第三日學士邀[勃]同行,俄然天色下雨,復留海驛。”◆补证条目■天空的颜色。借指时间早晚。○《太平广记》卷四二九引唐薛渔思《河东记·申屠澄》:“澄坐良久,天色已晚,而風雪不止。”

水天一色,◆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語本[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盧仝]《蜻蜓歌》:“[黃河]中流日影斜,水天一色無津涯。”○[宋][文天祥]《出海》詩之二:“水天一色玉空明,便似乘槎上太清。”○《說岳全傳》第四九回:“那[洞庭湖]真個波濤萬頃,水天一色。”○[于敏]《西湖即景》:“這時細雨霏霏,水天一色。”

水色,◆1.水面呈現的色澤。○[南朝][梁簡文帝]《餞別》詩:“窗陰隨影度,水色帶風移。”○[唐][元稹]《和樂天早春見寄》:“湖添水色消殘雪,江送潮湧漫波。”○[茅盾]《子夜》十七:“四面一望無際,是蒼涼的月光和水色。”○[碧野]《月亮湖》:“斜日照着湖面,水色變化無窮,閃光的地方像銀鱗,深蒼的地方像綠緞。”◆2.淡青色,接近白色。○[陳澄之]《慈禧西幸記‧沐猴而冠》:“珍珠也帶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顆,現在一式一樣大小,滴溜滾圓的,一般水色的帶來了一百二十一顆。”◆3.方言。指人的白裡透紅的面色。如:那個姑娘臉上一點水色也沒有。◆4.指有水色。○《新華月報》1980年第6期:“這幾次回家來,媽也直說她胖了,白了,更水色、喜人咧。”◆5.古代陰陽家以五行配五色,水色為黑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發為五色”[唐][孔穎達]疏:“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也。”◆订讹条目◆原释为“淡青色,接近白色”○,然所引书证为陈澄之《慈禧西幸记·沐猴而冠》:“珍珠也帶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顆,現在一式一样大小,滴溜滚圆的,一般水色的带来了一百二十一颗。”“一般水色”意指同样等级、质量,释义当改。

事色,◆情況,形勢。

使眼色,◆用眼睛的動作向別人暗示自己的意思。如:[邢夫人]向來人使眼色,要他馬上退出。◆补证条目■用眼睛的动作向别人暗示自己的意思。○《野叟曝言》第五回:“鸞吹主婢緊傍素臣,正欲告訴他,素臣使箇眼色,便不則聲。”○《红楼梦》第四回:“只見案旁站着一個門子,使眼色不叫他發籤。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

時色(时色),◆美好的景色。○[宋][歐陽修]《與劉侍讀書》:“時色可愛,不廢佳節之會,謂當得同一笑。”

食色,◆1.未挨餓的氣色。○《左傳‧昭公十五年》:“圍[鼓]三月,[鼓]人或請降,使其民見,﹝[穆子]﹞曰:‘猶有食色,姑修而城。’”◆2.飲食與美色,食欲與性欲。○《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趙岐]注:“人之甘食悅色者,人之性也。”○[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選姿》:“食色,性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七發》借[吳][楚]為客主,先言輿輦之損,宮室之疾,食色之害。”

十色,◆謂色彩繁多。○[南朝][梁][江淹]《麗色賦》:“其始見也,若紅蓮鏡池,其少進也,如綵雲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陸離。”○[金][元好問]《應州寶宮寺大殿》詩:“七重寶樹圍金界,十色雯華擁畫梁。”

生色,◆1.謂表現於外表。○《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明][高攀龍]《講義‧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如此時時習去,方得根心生色。”◆2.形象鮮明生動。○[唐][李賀]《秦宮詩》:“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王琦]彙解引[陳仁錫]曰:“生色畫,謂畫之鮮明,色像如生者。”◆3.生動鮮明的色彩。○[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詩歌之道,天動神解,本於情流,弗由人造。如春蕙秋華,生色堪把,意態各暢,無事雕模。”◆4.增添光彩。○[明][陳汝元]《金蓮記‧詬奸》:“今日丞相拈香,敢煩師兄陪款,則古剎生輝,小尼生色。”○[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二三:“有代字法,詩賦用之。如月曰‘望舒’,星曰‘玉繩’之類,或以點染生色,其佳者正爾含情。”○[瓊瑤]《剪不斷的鄉愁》二九:“我們的[石林]之行,也因為這兩朵石蓮花,而更加豐富,更加生色了。”◆5.猶起色。○[清][唐甄]《潛書‧為政》:“[良輔]曰:‘[武鄉]之民何如?’對曰:‘有生色矣。’”○《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平粵紀聞‧太倉城來信》:“此時秋租略有生色。即聞如是,難于催取,鄉鎮未便安閑無事,將如之何!”

神色,◆神情面色。○《東觀漢記‧劉寬傳》:“[寬]夫人試[寬]意,伺當朝會,裝嚴已訖,使婢奉肉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寬]神色不異。”○[唐][韓愈]《瀧吏》詩:“胡為此水邊,神色久戃慌。”○[清][沈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芸]反強顏勸勉,代整行裝,是晚但覺神色稍異而已。”○[老舍]《駱駝祥子》十一:“[曹先生]還很鎮定,可是神色不大好看。”

身色,◆佛教語。指身體和神色。○《法華經‧序品》:“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趙完]又喫這一嚇,恰像打坐的禪和子,急得身色一毫不動。”

上色,◆I美女。○[南朝][梁][江淹]《山中楚辭》之一:“舞[燕][趙]之上色,激[河][淇]之名詎(謳)。”◆2.上等;高級。[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騰蹋眾駿事鞍鞿,佩服上色紫與緋。”○《宋史‧食貨志一》:“出賣官田……蓋買產之家,無非大姓。估價之初,以上色之產,輕立價貫。”○《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禪師見[五戒]佛法曉得,留在寺中,做了上色徒弟。”○[沙汀]《還鄉記》四:“山溝裏主要的是燎把野菜下飯,泡菜算上色副食品。”◆II猶言着色。如:圖的輪廓已畫好,正待上色。

山色,◆山的景色。○[唐][岑參]《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館秋。”○[宋][歐陽修]《朝中措‧平山堂》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葉聖陶]《從西安到蘭州》:“一會兒出了隧道,又看見窗外的天光山色。”

色子,◆即骰子。用骨、木等製成的立體小方塊,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作賭具用。○《西游補》第五回:“登時取六隻色子,拿在手中,高叫筵中姊妹聽令。”

色相,◆1.亦作“色象”。佛教語。指萬物的形貌。○《涅槃經‧德王品四》:“﹝菩薩﹞示現一色,一切眾生各各皆見種種色相。”○[唐][白居易]《感芍藥花寄正一丈人》詩:“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初刻拍案驚奇》卷六:“那娘子一手好針線繡作,曾繡一幅[觀音大士],精奇莊嚴,色相儼然如生的。”○[清][王錫]《法相寺》詩:“性真既已離,色相復何有!”[清][吳承恩]《<留翁遺稿>序》:“廟堂之冠冕,煙霞之色象,蓋兩得之,誠有德之言,治世之音也。”◆2.特指人的相貌、體態。○[金]《對鏡》詩:“鏡中色相類吾深,吾面終難鏡裏尋。”○[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而歌者隱身幕內,不露一絲色相,尤動人無窮之思!”◆3.色彩所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如日光通過三棱鏡分解出來的紅、橙、黃、綠、青、紫六種色相。這種色相是產生色與色之間關係的主要因素。

色物,◆指表示方位顏色的泥土。○《史記‧三王世家》:“封於東方者取青土,封於南方者取赤土,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黃土。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

色天,◆同“色界”。◆[唐][皎然]《苕溪草堂四十三韻》:“色天夜清迥,花漏時滴瀝。”

色身,◆佛教語。即肉身。○《楞嚴經》卷十:“由汝念慮,使汝色身。”○《金剛經‧離色離相分》:“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陳雄]注引《壇經》:“皮肉是色身。”○[南朝][陳]徐陵《長干寺眾食碑》:“則菩薩應化,咸同色身,諸佛淨土,皆為揣食。”○[唐][黃滔]《莆山靈岩寺碑銘》:“[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不壞。”○《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小僧出家人,只這個色身,尚非我有,何況外物乎?”

色色,◆樣樣;各式各樣。○《新唐書‧選舉志上》:“敦厚浮薄,色色有之。”○[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七:“地炎熱,上元已衣紗,果實多不知名,瓜大如斗瓶。但有名香異花,此外色色無之。”○[葉聖陶]《倪煥之》二:“占據的地方又是全國的樞紐,取給,運輸,色色都便利。”

*情,◆1.道教語。指物欲。○《雲笈七籤》卷七三:“[漢武]乃雖慕玄境,心在*情,何得而長生不死?”◆2.男女情愛;性欲。○[元][孫叔順]《粉蝶兒》套曲:“[沉香亭]*情何太急。停立在曲檻邊,從容在芳徑裏。”○《水滸傳》第四五回:“原來但凡世上的人,惟有和尚*情最緊。”○[明][湯顯祖]《牡丹亭‧如杭》:“一點*情難壞,再世為人,話做了兩分說。”徐遲《牡丹》三:“舊社會的舞臺上,少不了黃色的、*情的、下作的東西。”如:*情描寫;*情鏡。

色氣(色气),◆色澤。○[李古北]《農村奇事》四:“這驢沒有什麼病,不是中結,又不是水結,舌的色氣也正道。”○[扎拉嘎胡]《小白馬的故事》:“不,馬的歲口和色氣都沒寫上呢。”

色目,◆1.種類名目。○[唐][元稹]《彈奏劍南東川節度使狀》:“本判官及諸州刺史名銜,并所收色目,謹具如後。”○[宋][陸游]《監丞周公墓志銘》:“邑賦色目極繁,以入償出,不足者猶四萬緡,率苛征預借,苟逭吏責。”○《清史稿‧選舉志一》:“生員色目,曰廩膳生、增廣生、附生。”◆2.人品;身份。○[唐][蔣防]《霍小玉傳》:“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財貨,但慕風流,如此色目,共[十郎]相當矣。”○[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民俗》:“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時虞候聲諾,來尋這箇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3.即榜花。科舉時代廷試及第中姓氏稀僻者。○[宋][錢易]《南部新書》丙:“[大中]以來,禮部放榜,歲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謂之色目人,亦謂之榜花。”◆4.作色而視。○[宋][蘇軾]《張文定公墓志銘》:“昔[蕭英]、[劉六符]來,[仁宗]命二府置酒殿廬與語。○[英]頗泄其情,[六符]色目之。○[英]歸,竟以此得罪。”◆5.角色行當。○[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蓋旦之色目,自[宋]已有之而未盛,至[元]雜劇多用妓樂,而變態紛紛矣。”◆6.[元]代稱[欽察]、[回回]、[唐兀]、[斡羅思]等外族諸姓為色目,地位次於[蒙古],優於漢人。○《元史‧選舉志一》:“[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

色力,◆猶氣力;精力。○[明][袁宏道]《贈心湛一小師》詩:“少年色力健,魔佛奈他何!”[清][黃宗羲]《平陽鐵夫詩題辭》:“當趁此色力,專志讀書。”

色鬼,◆詈詞。稱好女色的人。○《紅樓夢》第二回:“大約[政老前輩]也錯以淫魔色鬼看待了。”○[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六:“[闕樂因]這個色鬼,明牌的姨太太就有六個。”

色兒,◆即骰子。○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一面打箇色兒,也當得么二三是鼠尾。”

色筆(色笔),◆即五色筆。○[宋][劉克莊]《送赴省諸友林少嘉》詩:“色筆深懷如有助,朱衣點首豈能神。”參見“五色筆”。

三色,◆I三種顏色。○《詩‧齊風‧著》“充耳以素乎而”[漢][鄭玄]箋:“人君五色,臣則三色而已。”○[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美洲]三色之旗,其飄飄出現於梨園革*軍乎?”◆2.三種容色。《韓詩外傳》卷四:“[管仲]曰:‘何謂三色?’曰:‘歡忻樂說,鍾鼓之色也;愁悴哀憂,衰絰之色也;猛勵充實,兵革之色也。’”◆II指骰子。賭具。擲骰子時一般用三枚,故稱。○[王統照]《站長》:“[短腿李]是方上工不久的站夫,吃飽了午飯正在草房子外面與賣冰糖葫蘆的老擲三色。”

日色,◆1.太陽的顏色。○《宋書‧五行志五》:“[後廢帝][元徽]三年三月乙亥,日末沒數丈,日色紫赤無光。”○《水滸傳》第七九回:“神號鬼哭,昏昏日色無光;嶽撼山崩,浩浩波聲若怒。”◆2.日光。○[唐][李白]《長相思》詩:“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清][蔣士銓]《一片石‧訪墓》:“路要慢慢的行,傘要斜斜的打,不要叫日色曬了老爺。”○[吳組緗]《山洪》十四:“灌木叢、竹篁和茅草,密密重重的屏蔽着,連日色也似乎看不見。”◆3.指日影。○[唐][杜荀鶴]《送僧歸國清寺》詩:“路沿山腳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4.猶天色。借指時間。○[唐][薛用弱]《集异記‧鄧元佐》:“時日色已暝,[元佐]引領前望,忽見燈火,意有人家,乃尋而投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五:“酒席既闌,日色已暮,都起身歸衙。”○《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日色還早,小人去與集上一班做公的弟兄約會一聲,大家留心一訪。”

人色,◆1.指人面部的血色。○[漢][荀悅]《漢紀‧武帝紀四》:“會日暮,吏士無人色,而[廣]([李廣])意氣自如。”○[宋][陸游]《大風雨中作》詩:“鄰曲無人色,婦子淚縱橫。”○[清][昭槤]《嘯亭雜錄‧金川之戰》:“二酋戰慄無人色,匍匐而出。”◆2.人的等類。○[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一》:“[宋參政][綬],常患仕路人色多冗。”

情色,◆猶神色。○《三國志‧魏志‧胡質傳》:“[質]至官,察其情色,更詳其事,檢驗具服。”

青生色,◆嫩青色。○《元史‧禮樂志五》:“執旌二人,平冕,前後各九旒五就,青生色鸞袍。”

青色,◆1.東方之色,春色。○《管子‧幼官》:“君服青色,味酸味,聽角聲。”○《淮南子‧時則訓》:“東宮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2.黑色。○《楚辭‧大招》:“青色直眉,美目媔只。”○[蔣驥]《楚辭餘論》卷下:“《大招》云‘青色直眉’,青亦指黑。”


氣色(气色),◆1.指人的面色,神態。○《荀子‧勸學》:“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漢書‧翼奉傳》:“故臧病則氣色發於面,體病則欠申動於貌。”○[唐][白敏中]《酒令》詩:“少年從事誇門第,莫向尊前氣色粗。”○《紅樓夢》第九六回:“那個人看見[賈璉]的氣色不好,心裏先發了虛了。”○[茅盾]《子夜》十四:“﹝[王和甫]﹞看着[吳蓀甫]的臉,也覺得氣色不正。”◆2.指動物的姿態神色。○[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此馬氣色駿異。”◆3.景色;景象。○《六韜‧兵徵》:“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南朝][宋][謝惠連]《西陵遇風獻康樂》詩:“蕭洲渚際,氣色少諧和。”○《新唐書‧李光弼傳》:“其代[子儀][朔方]也,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號令之,氣色乃益精明云。”○[明][何景明]《立春管汝濟見過次韻》:“勝日高人過,蓬門氣色新。”○[魯迅]《彷徨‧祝福》:“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

目色,◆1.視力。○[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目色髣彿,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2.猶青眼。亦謂垂青。○《南史‧徐陵傳》:“[梁武帝]云:‘世間人言有目色,我特不目色[范悌]。’”

面無人色(面无人色),◆1.《史記‧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後以“面無人色”謂臉上沒有血色。形容極度恐懼。○[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上:“[丁謂]夜乘婦人車與[曹利用]謀之,誅[懷政],黜[準],召[億]至中書。○[億]懼,便液俱下,面無人色。”○《老殘游記》第四回:“不過一鍾茶的時候,那馬兵押着車子已到。○[吳舉人]搶到面前,見他三人面無人色。”○[夏衍]《心防》第三幕:“[咪咪]奔望樓下去,正到門口,[銘芳]面無人色地上來。”◆2.形容因饑餓、病痛而十分虛弱的樣子。○[宋][朱熹]《奏救荒事宜狀》:“百萬生齒,飢困支離,朝不謀夕,其尤甚者,衣不蓋形,面無人色。”○[明][歸有光]《夏懷竹<字說>序》:“室人歸寧時,疾殆東還,入帷轎中,倉卒不可測。○[章甫]親為扶轎徐徐行,面無人色。”○《歧路燈》第十七回:“[王氏]、[趙大兒]接住,攙到了樓下內房,放在床上,舉燈看時,面無人色,眼往上翻,順口流涎。”

面色,◆1.臉上的氣色。○《新五代史‧雜傳一‧羅紹威》:“[弘信]狀貌奇怪,面色青黑,軍中異之。”○[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摺:“我見他掩了淚眼,改了面色。”○[華山]《山中海路》四:“他的妻子在灶右手的地鋪上躺着,面色蠟黃。”◆2.指臉。◆补证条目■脸上的气色。○《普曜经·出家品》:“年既幼少,面色光澤,髮正黑,能可人意。”

老色,◆1.衰老之色。○[唐][劉兼]《春霽》詩:“老色漸來欺鬢髮,閒情將欲傲簪裾。”○[宋][陸游]《寄陳魯山正字》詩:“青衫二十年,老色上鬚鬢。”○[宋][陳造]《無題》詩:“行人與喬木,老色竟平分。”◆2.指年老之人。○[唐][賈島]《寄令狐綯相公》詩:“官高頻敕授,老色把犁鋤。”

口色,◆口腔的颜色,包括舌苔的颜色。中医兽医学认为:口色呈桃花、莲花色者,为健康马的表征;口色呈青、黑、紫、赤等色,则是病马的表征。○《司牧安骥集》卷二:“人相之者,見其外,以知其内,是以凡馬有病先看口色。”

黃色(黄*),◆1.黃的顏色。○《管子‧幼官》:“君服黃色,味甘味。”◆2.喜色。○[唐][韓愈]《郾城晚飲奉贈副使馬侍郎及馮李二員外》詩:“城上赤雲呈勝氣,眉間黃色見歸期。”○[錢仲聯]集釋引[顧嗣立]曰:“《玉管照神書》:‘黃色喜徵。’相書,喜色紅黃。”◆3.指*情。○《法制日報》1989.11.2:“[濟南]出現的大多數黃色音像製品、畫冊,大多是黃販子從[石獅]、[晉江]帶進。”如:黃色小說;黃色電影。

行色,◆1.行旅出發前後的情狀、氣派。○《莊子‧盜跖》:“今者闕然數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耶?”[五代][馮延巳]《歸國謠》詞:“蘆花千里霜月白,傷行色,明朝便是關山隔。”○[魯迅]《偽自由書‧航空救國三願》:“聽說[廣州]也有一隊(指飛機)出發的,閨秀們還將詩詞繡在小衫上,贈戰士以壯行色。”◆2.猶行旅。○[宋][王禹偁]《送柴侍御赴闕序》:“廷尉評[王]某,從宦屬邑,受恩煦深,收涕揮惲毫,以序行色。”○[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摺:“妾口占小詞一首,調寄《南鄉子》,贈君行色,休得見哂。”○《再生緣》第二二回:“壯志堂堂行色遠,英風凜凜戰謀偕。”◆3.五行之色。黑、赤、青、白、黃是配合水、火、木、金、土的五行之色。○《隋書‧禮儀志七》:“[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時,乘[殷]之輅。弈葉共遵,理無可革。然[三代]所尚,眾論多端,或以為所建之時,或以為所感之瑞,或當其行色,因以從之。”參見“行次-行次”。

國色(国色),◆1.舊指姿容極美的女子。贊其容貌冠絕一國,故云。○《公羊傳‧僖公十年》:“[驪姬]者,國色也。”○[何休]注:“其顏色一國之選。”○《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宋][黃庭堅]《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清][秋瑾]《白蓮》詩:“國色由來誇素面,佳人原不藉濃粧。”◆2.美麗的花,多指牡丹。○[唐][羅隱]《牡丹》詩:“當庭始覺春風貴,帶雨方知國色寒。”○[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之二:“不御鉛華知國色,祇裁雲縷想仙裝。”○[清][姚鼐]《和袁香亭看牡丹》詩:“興極捲幃看國色,病餘擁毳作僧詩。”

歸色(归色),◆愧色。歸,通“愧”。○《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歸色。”○[高誘]注:“歸,當作愧,慚也。”

風色(风色),◆1.風。○[唐][元稹]《酬復言長慶四年元日郡齋感懷見寄》詩:“苦思正旦酬白雪,閑觀風色動青旂。”○[明][高啟]《憶遠曲》:“[揚子津]風色起,郎帆一開三百里。”○[明][楊慎]《藝林伐山》卷二:“今按:風亦可言色。○《楚辭》云:‘光風轉蕙泛崇蘭。’[王逸]註云:‘雨止日出而風,草木亦有光也。’《樂府》:‘今朝風色好。’是風亦可言色。”○《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這日將到[大姑塘],風色大作……只見兩隻大鹽船被風橫掃了,抵在岸邊。”○[瞿秋白]《餓鄉紀程》十六:“只有凄微的風色,匿黯的日影,重雲摩頂,孤鵠啼枝,添繪了幾許悲愁的景象。”◆2.風勢,風向。○[唐][韓偓]《江行》詩:“舟人偶語憂風色,行客無聊罷晝眠。”○[宋][蘇軾]《與秦少游書》:“約此二十五六間可登舟,并海岸行一日至[石排],相風色過渡,一日至[遞角場]。”○《水滸後傳》第十一回:“看見風色順了,[許義]引路,帶了十隻船,一同進發。”◆3.泛指天氣。○[唐][盧照鄰]《至陳倉曉晴望京邑》詩:“今朝風色好,延瞰極天莊。”○[楊朔]《雪花飄在滿洲》:“開船那天,風色十分陰沉。”◆4.風光,景色。○[唐][溫庭筠]《西洲曲》:“[西洲]風色好,遙見[武昌]樓。”○[宋][范成大]《長文再作復次韻》:“喜鵲門前人一笑,絕勝風色候[長干]。”○[魏巍]《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這就是[漢江]前線的自然風色。”◆5.形勢,動靜。○《三國演義》第三八回:“[權]見風色不利,收軍還[東吳]。”○《說唐》第二四回:“這班人來得古怪,更兼相貌兇奇,莫非有劫王槓的[陳達]、[尤金]在內,你可在此看店,待我入城叫[叔寶兄]來,看看風色,卻不可泄漏。”○[洪深]《五奎橋》:“[周鄉紳](看見風色不大好,立起身對[王老爺]):這裏太陽曬,熱不過,我們祠堂裏去坐罷。”◆6.猶風聲,消息。○《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楊知縣]聽得這風色慌了,躲在艙裏說道:‘奶奶,如何是好?’”◆7.神色,臉色。○[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忠存軌跡,義形風色。”○[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二回:“[康順風]便感到村裏人這幾天的風色不對。”

方色,◆五行家將東南西北中與青赤白黑黃相配,一方一色,簡稱“方色”。○《禮記‧曾子問》:“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與其兵。”○[鄭玄]注:“方色者,東方衣青,南方衣赤,西方衣白,北方衣黑。”○《後漢書‧輿服志下》:“五嶽、四瀆、山川、宗廟、社稷諸沾秩祠,皆袀玄長冠,五郊各如方色云。”○[宋][王禹偁]《籍田賦》:“文物聲明,合禮經而有度;旌旗衣服,應方色而不愆。”

二色,◆1.猶言斑白。○《太平御覽》卷四三二引[漢][蔡邕]《書》:“早喪二親,年踰三十,鬢髮二色。”○《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與諸君從事,自少至長,髮有二色。”○《資治通鑒‧魏明帝景初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二色,謂斑白也。”◆2.指喜、慍之色。○《後漢書‧鄧禹傳論》:“榮悴交而下無二色,進退用而上無猜情。”○[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士人‧周解元淳樸》:“賦性樸茂,幼無二色。”◆3.猶兩種,兩樣。○《宋史‧樂志一》:“次令登歌,鍾、磬、塤、箎、琴、阮、笙、簫各二色合奏。”◆4.舊時指置妾或有外遇。○[明][沈德符]《野獲編‧勛戚‧懼內》:“[吳中][申]、[王]二相公,亦與夫人白首相莊,不敢有二色。”

得色得力,◆谓有气力;精力充沛。○《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當令施家,世世得願,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終保年壽。”○唐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即從此國乃至五天,不多飲酒。遍歷五天,不見有醉人相打之者。縱有飲者,得色得力而已,不見有歌舞作劇飲宴之者。”

得色,◆得意的神色。○[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及入門,有得色。”○《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帝之責[陳]君臣也,[陳叔文]獨欣然有得色。”○[胡三省]注:“得色,自得其意而形於色。”○[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帥為發怒赧面,而通判欣然有得色。”

當行出色(当行出色),◆做本行的事,成績特別顯著。○《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師老爺吃上這袋煙,越發談得高興了,道是今年的會墨,那篇逼真大家,那篇當行出色。”◆补证条目■做本行的事,成绩特别显著。○清梁廷枏《曲话》卷二:“寫景寫情,當行出色,元曲中靠前義也。”

打眼色,◆以眼神示意。○《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莫託大!我見他和周三兩個打眼色。”

出色,◆1.超出一般;有特色。○[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摺:“都道[江西]人,不是風流客,小子獨風流,[江西]最出色。”○《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我們是門戶人家,靠着粉過活。家中雖有三四個養女,並沒個出色的。”○[孫犁]《秀露集‧鄉里舊聞》:“車馬不講究他不幹,哪一個牲口不出色,不依他換掉,他也不幹。”◆2.猶賣力。○《水滸傳》第三三回:“[花榮]拉起弓,大喝道:‘你這軍士們,不知冤各有,債各有主。○[劉高]差你來,休要替他出色。’”◆补义条目■指出场扮演角色。○明张岱《答袁箨庵书》:“傳奇至今日,怪幻極矣!生甫登場,即思易姓;旦方出色,便要改粧。兼以非想非因,無無緒,只求鬧熱,不論根由,但要出奇,不顧文理。”■补证条目◆卖力;帮忙。○《型世言》第二三回:“裘龍便把陳有容推開,立起身道:‘關你甚事,你與他出色?’”又第三六回:“奶自老公與阿財父母,先前怕連累,不敢出,如今一齊趕來,替老婆、兒子出色,登門嚷駡。”

成色,◆1.金屬貨幣或器物中所含的金屬純度。○《大明律‧附例七》:“凡收受諸色課程變賣物貨,起解金銀,須要足色。如成色不及分數,提調官吏人匠,各笞四十。”○[鄭觀應]《盛世危言‧鑄銀》:“時價雖有長落,成色毫無添補。”◆2.泛指質量。○《紅樓夢》第七七回:“因思跟[賈政]出門,便不肯拿出十分出色的新鮮衣服來,只揀那三等成色的來。”○[楊朔]《荔枝蜜》:“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大。”◆3.猶體統。○《金瓶梅詞話》第五五回:“說也有,笑也有,狂的通沒些成色。”◆补证条目■金属货币或器物中所含的金属纯度。○曹保明《淘金》:“他淘的金子总是颗粒大,成色好,又总是比别人多。”

才色,◆才華和姿色。○《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馬后]聞[楊]二女皆有才色,迎而訓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妹,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

不二色,◆指男子愛情專一。○[清][李漁]《奈何天‧鬧封》:“誰知命運偏高,頂了[尚義君]不二色的原配。”◆补证条目■指男子爱情专一。○刘绍棠《草莽》:“桑铁翁中年丧妻,条条花船向他敞开船门,他却是平生‘不二色’。”

本色,◆1.本來的顏色。○《晉書‧天文志中》:“凡五星有色,大小不同,各依其行而順時應節……不失本色而應其四時者,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夫青生於藍,絳生于蒨,雖踰本色,不能復化。”○[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木本》:“綠者葉之本色。”◆2.本行,本業。○《唐律‧名例》:“犯徒者準無兼丁例,加杖還依本色。”○[長孫無忌]疏議:“還依本色者,工樂還掌本業……給使散使,各送本所。”○[宋][陳師道]《後山詩話》:“[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惟[秦七]、[黃九]爾。”◆3.本來面目。○[清][黃宗羲]《胡子藏院本序》:“詩降而為詞,詞降而為曲,非曲易於詞,詞易於詩也,其間各有本色,假借不得。”○[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三篇:“至於性行,乃亦君子,例如[西湖]之遊,雖全無會心,頗殺風景,而茫茫然大嚼而歸,迂儒之本色固在。”◆4.謂質樸自然,不加矯飾。○[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余每愛此地人家,本色清言,尋常茶飯,絕俗離世,令人憮然。”○[郭沫若]《殘春》四:“他說他喜歡[S姑娘],說她本色。”○[周立波]《山鄉巨變》下二三:“要演鄉村裏的泥腳杆子,我看還是我們演的本色些。”◆5.自[唐]末至[明][清]原定徵收的實物田賦稱本色;如改徵其他實物或貨幣,稱折色。○[唐][元稹]《當州兩稅地》:“臣今便於當州近城縣納粟,官為變碾,取本色腳錢。”○《宋史‧食貨志上二》:“[紹興]十六年詔旨:絹三分折錢,七分本色;紬八分折錢,二分本色。”○《明史‧食貨志五》:“所收稅課,有本色,有折色。”○《清史稿‧穆宗紀一》:“[江蘇]等省新漕徵收本色解京。”◆补证条目■本来面目。○宋费衮《梁谿漫志·作诗当以学》:“古人或以文名一世而詩不工者,皆以才爲詩故也……後山謂曾子固不能詩,秦少游詩如詞者,亦皆以其才爲之也。故雖有華言巧語,要非本色。”

寶色(宝色),◆1.瑰麗珍奇的顏色。○《觀佛三昧海經‧觀馬王藏品》:“一一蓮華有百億寶色,一一色中有百億化佛。”○[宋][秦觀]《陪李公擇觀金地佛牙》詩:“靈牙寶色玉不如,上有無數光明珠。”○《紅樓夢》第九五回:“這塊玉倒是的!怎麼把裏的寶色都沒了呢?”◆2.皇帝用的印色。○[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衙門職掌》:“歲用寶三萬餘顆,歲用寶色銀六十餘兩。”

白色,◆白的顏色。○《管子‧幼官》:“九和時節,君服白色。”○[張秀峰]《東歐游蹤‧四季在伏契克公園》:“在[歐洲],在[捷克],在[布拉格]人的心中,白色總是象徵着友誼與愛情的純潔無瑕。”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