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真正能做到陪伴的父母并不多。父母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却很少忙着陪伴孩子。
很多叛逆少年都是因为缺少陪伴引起的问题。在物质富足的今天,父母会想着给孩子较好的物质基础,却常常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陪伴,真的那么难吗?
靠前次阅读关于陪伴的书籍,是加瑞 洋·萨维的一本《陪安娜度过漫漫长夜》。
这不是一个温情的故事,里面充满战争、充满残酷。然而,7岁的小女孩安娜,在父亲被人抓走成为孤儿之后,是燕子男带着她流浪、躲避追捕,躲避战火,教她学会认识这个世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孤儿安娜是在燕子男的陪伴下成长为大姑娘,并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这就是陪伴的力量。
然而,这一次的《你能每天为我读书吗?》这本书,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意义。
01陪伴的奇迹
为孩子朗读书籍,一般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许能做到,可一旦孩子学会认字、能独自读书时,家长往往会认为自己可以解脱了。
吉姆也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单亲爸爸,不会开车,不会修葺屋顶,他只是一名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喜欢书籍。
从女儿爱丽丝4岁起,他便开始为她读书。9岁那年,爱丽丝提了一个要求,“你能每天为我读书吗?”父女有了一个一生中重要的约定。
坚持一天、一个月、一年,也许可以。然而,吉姆就这样坚持了3218天,直到爱丽丝考上大学离开了家。
期间,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嗓子病痛差点失声,他仍为她朗读;即使不在家,他用电话也要朗读;在学校深夜排练戏剧的间歇,坐上汽车发动机盖朗读……
3218天不间断地为孩子朗读,这是一场朗读马拉松,是一个奇迹。
02陪伴的力量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较好的物质基础,不让孩子受苦,就是对孩子好。其实并不是。
一位平凡笨拙的父亲,一个图书管理员,在很多人眼中也许只是一个“失败者”,然而他却得到女儿深深的认同和赞美。
不是因为他做了多么励志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以真实的自己,全力陪伴了孩子。
不需要多么丰厚的物质基础,不需要多么伟大的誓言。3218天的每一次朗读,就是爱的传递。
3218天,期间,有过欢笑,有过泪水,但更多的是陪伴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每天晚上的父女共读,给了女儿超越寻常孩子的丰富人生体验,也给了孤独的父亲极大的慰藉。
物质和能力并不是靠前位的,真正重要的是那个全力陪伴的父亲。陪伴,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在一起,而是父母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专注、专心地陪伴、关注。
正如吉姆说的:你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关注,是送给他们较好的礼物。他就像一颗温暖的小太阳,照亮孩子的童年。
03爱是让爱的人拥有爱的能力
从爱丽丝的成长轨迹中可以发现,父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爱丽丝,让她拥有爱人的能力。多了对他人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理解和肯定。
因为有爱和理解,爱丽丝才有勇气面对窘迫的经济、克服车祸的恐惧,以及欣赏暴风雨的美感。或许生活有不甘、有低谷,但她相信自己可以战胜。
我们会因为爱着某人而为他朗读,也会因爱为他做其他擅长的事情。
曾听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父母由于工作需要很忙,所以当他出生后,妈妈就把他送到姥姥家,直到上学前才被接到父母身边。
他一生和父母相敬相爱,但缺少亲密感。他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梦见过妈妈。
“我经常午夜梦回,会梦到姥姥。妈妈去世多年,我也很想念她,但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梦见她。”
这真的应该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了,而这样的遗憾无法弥补。
如果孩子从小最需要的是陪伴,那么,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让我们“不离不弃”,携手相伴而行吧。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困住你,只有你自己能困住自己。”
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痛苦,负面情绪爆棚,是因为心里装错了东西。若改变了内心世界,那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如何改变呢?那就是书籍与阅读。阅读,可以说是帮助我们驱逐内心负能量成本最低的投资。
展开剩余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