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价首页攻略运动唐卡绘画中的几位龙王形象是什么?唐卡绘画中的几位龙王形象

唐卡绘画中的几位龙王形象是什么?唐卡绘画中的几位龙王形象

龙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中华五千年历史延续,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从原始社会,便有“龙”图腾,可见龙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而且龙的传说流传至今,龙是在混沌之时就已经存在的生灵,而且还被当做神灵供奉;帝王曾经自称真龙天子,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子被称为“龙子”,身上的黄袍也叫“龙袍”;而龙在后来称为道教的神明,龙王在道教中,被尊为天衣玄皇辰极灵威壬癸龙王伺辰真君甘露流润天尊。

其实在印度也是有龙的,而且佛教中经常说,有“天龙八部”为佛教的护法神,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与大家分享过“天龙八部”,今天,我借本平台继续与大家分享,来了解一下,佛经中的龙文化。

佛经中的龙,是指印度的蛇

据记载,“天龙八部”中所谓的“龙”,梵语念“naga”,其实是为印度广大老百姓所苦的眼镜蛇、眼镜王蛇的图腾化形象。

那么为什么译者会把眼镜王蛇翻译成龙?在印度社会中,眼镜王蛇不仅仅是当地最厉害的毒物,也是当地的图腾。“八部众之Naga,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话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佛学大辞典》。

佛教护法

大概在译经时,naga的形象与中国盘龙的形象相似,因此便对应上了中国最高层次的图腾——龙。问题是naga在印度的图腾体系中并不是最高位的,上面还有一个克星金翅鸟,而龙在中国是最高位的图腾。

在佛经中,我们最常提到的几位龙王,分别是: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阿耨达龙王、娑伽罗龙王、瞿波罗龙王、伊罗钵多罗龙王、摩那斯龙王、俱利伽罗龙王!

佛教中的八大龙王

一、难陀,梵名 Nanda。又作难途龙王、难头龙王。意译为喜龙王、欢喜龙王。八大龙王之一,为优波难陀龙王的兄弟。

在《法华经玄赞》卷二记载,此龙王善能顺应人心,以调御风雨,深得世人欢喜,故有喜龙王等名称。

其实在成为佛教护法之前,这也是一个非常坏的神,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及大宝积经卷十四载,此龙王有七龙头,性颇凶恶,后为佛陀弟子目犍连尊者降伏。又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法华经卷一序品等皆载,难陀龙王为护法龙神之上首。

此龙王在密教中,住于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部院南、西、北三门内之右侧,与各门内左侧之跋难陀相对。其形象全身肉色,背后有七个龙头。其中安于南门内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当胸;安于北门内者,左手伸食指、弯曲其余手指置腰,右手持剑当胸;安于西门内者,左手竖掌置腰,屈食、中、无名三指执轮索(也可称为罥索),右手持剑当胸。

二、优波难陀,梵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又称优波难陀龙王,与上记之难陀龙王为兄弟。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昔时佛陀至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时,难陀、优波难陀龙王见彼诸沙门飞行于天上,遂兴起嗔恚心,欲放大火风阻止,后为目犍连降伏,乃随众至佛所听法。诸龙王于大乘诸经中被视为护法之龙神,多列于佛陀说法之会座中,如法华经卷一序品、北本涅槃经卷一寿命品所载。又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亦载,佛陀降诞之时,此二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以灌太子之身。

三、阿耨达龙王,梵名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又称阿那婆达多龙王。住于雪山顶之阿耨达池,远离三患,于诸马形龙王中其德最胜。

为八大龙王之一。据长阿含经卷十八载,阎浮提所有龙王除阿耨达龙外,尽有如下之三患︰(一)诸龙皆被热风热沙着身,烧其皮肉及骨髓,极为苦恼。(二)所有龙宫于恶风暴起吹其宫内时,尽失宝饰衣而龙身自,极为苦恼。(三)所有龙王各在宫中相娱乐时,金翅大鸟常入宫骚扰。故诸龙常怀怖惧、热恼,而阿耨达龙却无此忧患。

四、娑伽罗龙王,梵名Sa^gara,意译为海龙王,又称娑竭罗龙王,为古来请雨法之本尊,亦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

娑竭罗是海名,此龙王为海中最尊胜故,所以名为娑伽罗龙王。此龙王之形象,身色赤白,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

五、瞿波罗龙王,梵名Gopa^la ,巴利名同。意译牧牛、地护。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瞿波罗龙王栖居于北印度那揭罗曷国之龙窟。此龙前身专司牧牛,供王乳酪,因进奉失宜,遭王之谴责而心怀恚恨,乃发愿来生为恶龙以破国害王,遂自投石壁而死。后生为大龙王,居于窟内。如来因愍念其国将受龙害,乃以神通力自中印度来化此龙。龙见如来,遂止其毒心,并受不杀戒,愿永护正法。如来入灭前,留影于窟壁,使龙起毒心时,因观影而止其毒心,并遣五罗汉常受龙王供养。龙王之住处即称瞿波罗龙窟,其附近多诸石室,皆是如来诸圣弟子入定之处。

六、伊罗钵多罗龙王,梵名Elapattra,意译香叶、藿香叶。相传此龙王身跨波罗奈国及呾叉始罗国。其前世尝为比丘,居伊罗树林中,因犯‘损伊罗树叶、午后乞食’二罪,故转生为龙身。其七头上生伊罗树,常因脓血交流、蛆虫嚼食而痛苦不堪。时佛在波罗奈城教化此龙,言当弥勒佛出世,彼始得除龙身。并以此警诫比丘勿行暴恶。或谓尝有僧众至伊罗叶龙王所住海岸,龙王自变其身为蛇桥,俾使人畜通过。后蛇脊破裂毁坏,血流如雨,海为所染云云。

七、摩那斯龙王,(梵Manasvin ),意译为大意龙王、高意龙王、慈心龙王、大力龙王、大身龙王,又称摩那苏婆帝龙王。此龙身长能绕须弥山七匝,故称大身。又谓此龙主要降雨时要先起云,然后再待七天才算是完事,因为要先起云再下雨,起云就告诉众生要下雨要做好下雨的防范,故称为是慈心。

八、俱利伽罗龙王,梵名 Kulikah!。意译作尊敕。

又作俱哩迦龙王、古力迦龙王、瞿梨伽罗龙王。为密教不动明王之变相,其形像为吞剑之状,立磐石上,故俗称俱哩迦罗不动、俱里剑。

据俱利迦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载,不动明王曾于色究竟天与诸外道论师对论,并共现种种之神变成智,时明王变智火之剑,外道之上首智达亦作智火之剑;明王智火剑再变为俱利迦罗大龙,吞外道之智火剑,其气出如二万亿雷一时而鸣,魔王外道闻之皆怖而舍诸恶疑邪执。

其形像如大蛇缠剑上,剑之周围有火焰,额上有一角,剑上书[fan(a)](a,阿)字。若变作人相,则面目喜怒,被甲胄则如广目天王,左手托腰持索,右肘屈曲持剑,头顶置龙蟠,立于金刚山上。人形之尊像今已不存,多流布龙缠剑之像。以此尊为本尊之修法能除病患魔障等。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273515的药师佛唐卡: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