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价首页攻略运动毛笔写字(认识毛笔部分)

毛笔写字(认识毛笔部分)

古代有很多书法家自己制作毛笔。

比如韦诞、张芝、王羲之、智永等等。

毛笔对于书法家来讲,好像武士的宝剑。 必须精益求精。

但现在很多人没见过毛笔是怎么做出来的 如果了解一点,毛笔的制作过程,对于今后选择毛笔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靠前步是备料,就是准备毛料。

中国选毛是在水盆中做的,这是非常细致的工作。

水盆作业除了一盆水之外,主要工具是骨梳。通常用牛肩胛骨制成,可以梳理毫毛,也可以用作拍起毛根,等等。


採毛,就是把毛从皮板上拔下来。然后把毫毛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和腥味,同时消毒。这一步就叫塾豪。

第三步很关键,称为选毫,就是把毛分成不同的等级。

一根毛好像一个皮口袋,它分为三层

口袋本身是“皮质层”

口袋里面的骨髓,呈纤维状,是“髓质层” 口袋的外面有鳞片,称为“鳞片层”

毛尖填实的部分称为“颖”,行内人称叫【黑子】。

毛的弹性,和“皮质层”的厚薄以及“颖”的长短有关。

真正完好的毛是圆润挺拔,百根中只有三五根。


其它往往是有缺点的,比如开叉,没有尖峰,毛杆损伤弯曲等等。

选好时,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剔除有缺点的毛。

然后按照色泽.软硬.长短、粗细等分类。

这是非常精细的工艺。

据行家说,一只羊身上可以做笔的毛料,大约只有四两。其中带“黑子”的不超过一两六钱

一个优秀的捡毛师傅,可以把这四两笔料,按照长短、粗细、硬软。分为十个等级,用于毛笔的各种部位。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紫毫笔》一诗:“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捡一毫。

写出了选毫的艰难。

一手以骨梳梳理,剔除绒毛。

一根毛有三层。

所谓绒毛,就是最外面的“鳞片层”。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毛杆的外壁不是光的,而是落鳞片状。

毛笔能储墨,就是这些鳞片阻止墨汁一下子流下来。

梳理之后,这些鳞片一部分会梳掉,但是要注意,如果全部鳞片脱落。毛杆就变成光溜溜的。墨汁就储不住,流速会很快。所以鳞片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

自己买了一支毛笔,不要整天的去梳它。


这是选好的“黑尖兔毫”


这是选好的“羊毫”

接下来的工序是其毛峰

其毛峰就是排其毫毛的尖端。

将毛峰对齐骨梳的一边一手压住毛峰,另一手轻轻的往后拉,如此反复进行,把毛峰的排整齐。毫 毛有两端,一端是尖峰。尖峰排齐,成为一片。

但是这个时候的毫毛另一端是毛根,还没有整齐。所以…!!要根据所需要的长短切齐毫根。

这样一来每根毫的长度,都一样。


切齐毛根以后,一手抓住毫尖部分,一手用骨梳梳理毫根,把里边的断毛碎毛都梳出来。

毛料准备好以后,就要进行配料。

心目中你要做什么样的毛笔,是软.是硬.是长.是短,派什么用,写什么字。

把各种毛搭配起来,这就是配料。配料主要分两部分组合。

做“笔心”那就要配搭一些硬一点的毛。

“副毫”用来做“被”软一些关系不大。

配毛料不宜太多,太杂,通常是两种毛到四种。


历史上有一篇文章说到“副毫”的配搭。

这个配方是用三种毫,【人发杪】就是细小的头发,还有青羊毛和兔毳

启功先生八十六岁时所用的毛笔

配搭的毛料较多,据李兆志先生、《启功和笔工》一书介绍,选用细光锋、粗光锋和老光锋为主料。

这三种是粗细不同的羊毫。又掺加少量的貉子针毛, 用茼麻和猪鬃做衬垫。

用了羊毫.貉子针毛.茼麻和猪鬃,一共是四种毛。

毛料配好要充分的混合均匀。这是已经切去毛根,配好毛料的,羊毫毛片

做毛笔的准备工作完成。 毛料准备好,接下来就正式开始做笔头。就散卓笔而言,笔头只分两个部分,一是“笔心”,二是“被”。

这时要用到一个工具,叫“盖笔刀”

派什么用呢?


视频加载中...

毛块上挑一薄层毛,然后去卷成笔头。用“盖笔刀”挑出所需的一层毛片,然后把毛片卷起成为一个“笔心 ”。


这是量好的“羊毫”毛片跟卷好的笔头。


这是量好的“狼毫”毛片跟卷好的笔头。

加“被”的散卓笔“被”只是一层薄薄的毛料

而且大都是单一毛料,不用混合其他的毛。“被”的毛长相比要与“笔心”短一点。



《湖笔》,它不单是要跟笔尖对齐,它实际是对齐毛“颖”,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制作工艺。

既可以保护笔芯,又有润色的作用。


注意:“笔工师傅每次挑一层毛,无论经验怎样丰富,总会出现微小的分量差别”。

可以看到左边这支笔头比较饱满,右边这支笔比较瘦弱。

买毛笔时也要拿几只毛笔,比较一下,厚的比薄的好用。

笔头做好了,要等笔头干透,然后用线扎紧。如果笔毛不干,里边是湿的。将来笔毛就会发霉断裂。这一步最难的就是扎出来的笔头必须是绝对的圆形。所以困扎的时候用力要均匀,手劲如若有轻重就会变形。

捆扎笔头的工具:“酒精灯,敲笔尺,松香,蜡线。

酒精灯用来溶解松香,蘸上松香固定毛根,让笔头底部平整。



看看师傅究竟扎了几圈。通常小点扎两圈,大一点三圈,大笔就会扎四圈。

毛笔中心的毛,称为“命毛”如果外层的“副毫”掉了几根,问题不大“命”还有。

如果“命毛”掉了,哪怕是一根。在那里就开始会不停的掉,至终“没命”。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凡缚笔头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

“笔头”中心毫掉了一根,就开始松动。

韦诞《比方》中释:“韦诞制笔,笔心先要困扎一次,加“副毫”后,还要扎一次。(里外要扎两次)

扎两次还不算,每次困扎的圈数很多,要扎出一个笔“项”,所谓“项”:等于是头颈的后部。

笔头后面扎出一个“项”颈,这当然不容易掉毛了。

接下来说笔管,笔管也很复杂,

首先是笔杆的材料。古代的笔杆有竹有木,战国秦汉的时候,有些笔是用木杆的,可能是北方,木材比较多,竹子比较少。

历史记录,蒙恬制笔也用木杆。用竹称为“笔管”,魏晋以后基本上都是用笔管了。

明代.文征明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古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管.綠沉管,近有紫檀雕花诸管,具俗不可用。为斑管最雅,不则竟用白竹。

这段话说雅俗问题,也就是品味。竹有君子之意,价廉物美。

古代文人用笔基本上都是用竹管。 斑竹又称香妃竹,竹竿上有深色的斑点。

日本正仓院藏有几只中国唐代的毛笔,还有日本制造的古笔,也是班竹为多。

现在市面上普通有青管和红管。

红管是染色的《诗经.静女》篇有『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管』,「彤管」就是红色的笔管。

古代皇宫中的女史.汉代尚书丞.尚书郎.都用红管。

笔杆的粗细

战国.秦汉的笔,为什么都那么小.那么细呢?

有两个原因:

一:“当时的笔头小.层次少.甚至不分层次”。

二:“当时习惯把笔插在头发中,所以笔杆很细。


古人有发髻,可以插笔。后来笔头大,笔管粗,这个习惯慢慢消失了。


西汉毛笔,笔头已经加大,笔杆也比较粗了。但是还是一端削尖,便于插入发髻上。

到汉末张芝.韦诞之后,真正的书法用笔出现,慢慢就开始使用空心的竹管了。


竹管有个问题,粗了不好抓。如果笔头很大,就要加一个“斗”,而不是用一根大竹管。

看中间的笔管很粗,笔杆比笔头的直径还要大,于是在前面 装一个小一点的黑管来收纳笔头。

真正的斗笔是下面这支,笔杆不粗,因为有了“斗”就可以安装很大的笔头。

如果笔头小,也不是一路把笔杆改成很细很细的竹管,而是使用套管。

套管有时可以套几层,加了套管以后,它的好处是笔管手抓的部分不用做得很细使用起来不舒适。

再有一个问题,是笔管的长度。

笔管究竟多少长好呢?

《论衡》汉代.王充说:“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就是聪明能干的人就要会说话,还要会写文章。

汉代出土的汉笔大约是二十三厘米

唐代毛笔较粗短,不插发髻。唐.虞世南《笔髓论》说:“笔长不过六寸”。


日本正仓院藏「十几只唐笔看,长度大约是十七到十九厘米」

和现在中国四尺五寸半到六寸。 现在市面上的青杆大约是十八厘米,红杆大约是二十一厘米,跟唐笔差不多,相较汉笔稍微短两个厘米。

笔杆越长越易弯曲,看下面这支就是太长,而且明显的弯曲了。 笔管一定要直。

买毛笔的时候,检查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放在桌面或玻璃上滚动一下就可以感觉到是不是直的。如果滚动的时候有声音,踏踏...声音就是不直。

最后步骤是纳管。

纳管就是指笔头和笔管的结合。通俗的说就是装笔头。 笔头插入笔管究竟要多深?

《笔方》韦诞:“纳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

就是宁可要插得深,究竟具体笔头纳入笔管多深他没有说。

刚才说“韦诞笔”要用线捆扎两次,做完“笔心”捆扎一次加“笔柱和被”以后再次捆扎出一个笔“项”,然后把整个笔“项”塞入笔管。

一九九三年。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出土了西汉中晚期的毛笔两支。

笔头末端用线缠成笔“项”,其中一个笔头长二点三厘米,插入笔管零点九厘米。另一支长三点二厘米,插入一点一厘米。也就是说,插入的部分占笔头长度的三分之一。

一九九五年年底,在连云港市海州网屯汉墓出土了毛笔。毫长四点一厘米,有两厘米插入管内。也就是说插入了差不多一半。远远超过现代标准。

一九九三年。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出土了西汉中晚期的毛笔两支。

宋代.的散卓笔,黄庭坚有具体记录他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

那就是说一个笔头的三分之二,要扎成笔“项”,插入笔管之中。

插管深,笔头和笔管容易融成一体,使用如意,而且不易掉毛,笔头不容易脱落。

配置的毛笔做成,还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毛笔名字也非常有文学性。如果有一种毛笔适合你,记住名字,下次再去买就方便的多。

通常笔管上有:“标签牌子,笔名,说明,厂家”。

最后笔头定型


毛笔定型,取海藻泡水煮成胶状,拿来涂在笔头上。

此方法在魏晋时期就有。《笔方》韦诞:“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澤以海藻。

等藻胶干后固定成形,防止笔毛蓬松散开。这个方法一直用到现在。

一直到买回来开始用笔的时候,才把海藻洗掉。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