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价首页攻略运动新东北三宝(东北靰鞡鞋图片)

新东北三宝(东北靰鞡鞋图片)

小雪穿靰鞡,大雪玩冰雪。靰鞡,又写作“乌拉” “兀剌”,其名称来自满语皮靴称谓的音译,是一种满族人冬天穿的“土皮鞋”。东北话往往把靰鞡的后一个字读成“噜”或“喽”的音。满语古喇哈(靴子)。靰鞡是从事捕鱼打猎的满族人适应冬日奇寒的气候而创制的一种特殊的皮鞋。它的样式简单古拙,即用方尺左右的牛、猪、鹿或鱼皮板“屈曲而成”。选用动物背脊部分的皮,进行初步的皮质加工,刮皮子用大铲把皮肉分离干净。待加工好后用红毛公草或谷草熏制为杏黄*,熏好的牛皮干湿适度,便于穿针走线。修剪好边缘,便可缝制。把一块熟好的大皮子用谷草或红毛公草烟熏成杏黄*,再把边缘向内翻卷,鞋头部位压出十七道包子褶,再把后跟处缝好,便成为连在一起的鞋头、鞋帮和鞋底。另用一块小皮子接缝在鞋头上做“靰鞡脸儿”,或称“舌头”,盖在脚面部位,靰鞡的主体部分便做成了。靰鞡鞋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做四到五双靰鞡鞋。一张皮不同的部位制作出来的质量不同。取自牛尾附近的称为“糟门皮”,皮质较差,以此皮制作的鞋也较为便宜;取自牛皮的脊骨到牛屁股部分的称为“十字花骨”,皮质较好,鞋耐穿耐磨也最贵,一般价格比前者贵三到四倍。

过去人穿鞋一般都是自家做,很少花钱买,但靰鞡却是例外。因为只有少数技艺熟练的皮匠才会制作,所以人们需要花钱购买或用农副产品交换。卖靰鞡的规矩也很特别。由于这种鞋穿时里面要絮草,与其他鞋相比又长又宽,只有大、中、小之分,没有具体尺码的“鞋号”,不分左右脚,出售按照重量卖,多数为0.8斤到1斤之间,只有“大”“中”“小”三个号段。

买来的靰鞡并不能马上穿,还需自己进行再加工。一是装“皮耳子”,即穿带的皮环,用不到半寸宽的皮条做成,缝在鞋帮两侧,每只鞋缝两对、三对或者四对;二是缝“提把儿”,即鞋后帮接缝处的长三角形皮条,其作用是便于提鞋,又能在系带绑紧后避免走路松脱;三是配靰鞡带,一般用筷子头粗细的麻绳或皮绳,长三至四米;四是靰鞡靿,用来垫盖脚面和脚腕,双层加织布或“白花旗布”缝制,有的还在上面绣花纹图案。有了这几种“配件”,再絮上靰鞡草就可以穿了。

旧时俗语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是三种东北的特产,前两样一是珍稀药材,一是名贵毛皮,靰鞡草则是植物。靰鞡草亦称乌拉草、护腊草,属莎草科多年生灰绿色草本植物。这种草紧密丛生,地上茎直立,呈三棱形,叶片细长柔软,花单性,小穗2~3个,聚生在茎的上部,为绿褐色,常成片地生长在沼泽地里。多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蒙古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羊胡子、老摽子、青根、红根子等六种靰鞡草。靰鞡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填充在靰鞡鞋内保暖,它的纤维还具有多种用途和优点,具有大部分草本植物不具有的抑菌抗菌能力,能够抑制真菌寄生,还可生物降解,是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可循环的天然纤维。

使用靰鞡草前,先用木榔头将其捣得轻软如绵,然后前一把后一把,中间垫一把,只三把就将靰鞡草在靰鞡膛中絮出一个长方形小窝,以靰鞡绳和靰鞡靿子绑在脚上,既防潮又不捂脚,还不用穿袜子,十分舒适。哪怕大雪泡天,哪管冰冻如铁,靰鞡窠里总有农家炕头温暖如春的感觉。就是一穿上这双登山履冰踏雪防寒靴,三天五日,掏出草松动一下再重新絮好,照样耐寒。东北有一则谜语,称赞靰鞡:

  有大有小,农夫之宝。

  皮里没肉,肚里有草。

  一脸褶子,耳朵不少。

  撒开不动,绑上就跑。

又有民间歇后语:“穿靰鞡头进门槛——先进者(褶)”。据民间传说,靰鞡起于金。当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为天寒地冻,将士们脚上多有冻伤而忧虑,忽有北海(今贝加尔湖)太子信,去取神靴。完颜阿骨打翻越十七道山梁取来了神靴,改制靰鞡为前脸十七道褶,以纪其事。据《黑龙江述略》记载:“传闻盛京上库,贮有太祖皇帝遗履。”在今沈阳故宫博物院还保留着当年努尔哈赤(清太祖)打天下时穿过的一尺多长的特大号靰鞡。据《李朝·实录》记载,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时,就穿着鹿皮靰鞡鞋。他采参捕猎穿着它,行军布阵穿着它,靰鞡伴随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

其实在东北穿靰鞡,不只是在冬天,春天播种的时候也要穿靰鞡鞋踩格子,那一双靰鞡脚下去要等于好几双鞋的踩踏面积呢,所以过去在播种的时候穿上靰鞡鞋,一天还能多挣一分工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