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价首页攻略运动华为智选和华为关系(华为智选发展向好)

华为智选和华为关系(华为智选发展向好)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平安证券 王德安 王跟海)一、华为的汽车相关业务布局 华为定位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坚持不造车,助力车企造好车。华为早在2009年便开始对车载通信模块进行研发,2013年华为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开始布局车联网和...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平安证券 王德安 王跟海)

一、华为的汽车相关业务布局

华为定位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坚持不造车,助力车企造好车。

华为早在2009年便开始对车载通信模块进行研发,2013年华为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开始布局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2019年 5 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简称“车 BU”),正式明确华为汽车业务架构以及战略方向。华为将过去30年积累的 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产业,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智能汽车部件业务是华为的长期战略机会点,据华为2021年报,华为2021年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投资达到 1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 5000 人规模。

车 BU成立初期,隶属于华为 ICT管理委员会,王军任车BU总裁。

2020年 10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 HI品牌(Huawei Inside),并在 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与北汽极狐联合发布首款 HI车型极狐阿尔法 S HI版。2020年 11月,车 BU从 ICT管 理委员会划归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2021 年 5 月华为消费者 BG(现已更名为终端 BG)CEO 余承东正式被任命为车 BU 的 CEO,王军任车 BU COO(首席运营官)。余承东成为车 BU CEO后,在原来车 BU零部件供应业务和 Huawei Inside 业务的基础上,推进了“华为智选”的合作,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推出了与小康合作的赛力斯 SF5 华为智选版,2021年 12 月,华为与小康的“华为智选”模式进一步升级,双方合作推出了新品牌 AITO。

垂直一体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是华为相比其他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基于此华为推出了三种与车企的合作模式。

同其他智能车部件供应商相比,华为拥有贯穿智能汽车上下游的产业优势,国内外其他智能车供应商相对更聚焦某一环节,如上游芯片厂商聚焦 SOC 芯片,域控制器厂商则负责域控制器集成。以智能汽车发展最火热的自动驾驶为例,华为从 SOC 芯片、域控制器(如 MDC 计算平台)、软件算法、感知硬件(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方面有全方位布局。

华为将自身定位为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基于自身在智能车领域具备的垂直一体的解决方案能力,华为在与车企的合作中共推出了三种合作方式,分别为智能零部件供应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和华为智选模式:

华为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目前已经上市 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华为向主机厂提供各类零部件产品,比如华为电机、热管理系统、MDC 自动驾驶计算平台、AR-HUD、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据华为2021年报信息,华为目前已经 上市 30 多款智能化汽车零部件。这种模式的合作车企较多,但华为仅作为 Tier1 与主机厂合作。

在供应商模式下,华为主要提供软硬件服务,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等多个领域。

Huawei Inside模式聚焦帮助车企造好车。Huawei Inside模式下,华为提供智能化的技术优势,车企提供整车设计和 制造优势,华为与车企合作的新车型仍然采用车企品牌 logo,但“HI”的标识会出现在车身上,代表了该车型采用了华为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Huawei Inside模式下,车企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大大加深,华为除了在车端提供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外,还负责云端的数据存储、软件迭代等。目前华为有三家 Huawei Inside合作车企,分别为北汽极狐、阿维塔以及广汽埃安。

华为智选模式下与车企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华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不仅参与产品造型设计、内饰设计,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帮助合作车企造好车,同时华为还负责车型营销和终端销售,帮助车企卖好车,该模式下华为造车的参与程度最深,目前华为智选模式下的合作车企仅有赛力斯一家。

实际上,华为的汽车零部件和 Huawei Inside业务属于华为汽车的 B 端业务,隶属于华为车 BU,与小康合作的华为智选属于华为汽车的 C端业务,隶属于华为终端 BG,不过两块业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会有业务交叉,而且目前都已归属于余承东负责。

华为拥有智能化全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华为目前构建了 7大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控、智能电动、智能车载光和智能车云)以及 30 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在智能汽车领域,基于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华为推出智能汽车数字平台 iDVP、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MDC、HarmonyOS 智能座舱,为智能汽车提供三大数字底座和开发工具,让合作伙伴的开发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目前华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经在多家车企的车型上搭载落地。

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华为拥有覆盖 L2~L5 自动驾驶的全场景能力,并构建起高、中、低全系列的自动驾驶生态圈。华为自动驾驶产品线逐渐完善,2019年,华为推出 MDC 300F,开启 MDC生态建设,2020北京车展华为发布了 MDC 210与 610,2021年上海车展,华为发布了 MDC 810,2022年华为将发布 MDC 100,实现 L2~L5级自动驾驶能力全覆盖。

在华为 MDC平台硬件上,运行华为智能驾驶操作系统 AOS、VOS 以及 MDC Core中间件,并配套提供完善的开发工具链,同时满足智能驾驶软件开发对工具、车规、安全的核心要求,支持丰富的 AI原生开发库,提供全场景覆盖的工具链与丰富的 SDK,可以大幅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效率。

基于华为 MDC自动驾驶平台,华为推动传感器、执行器的接口标准化和应用软件生态的平台化,同时为了提高合作伙伴的自动驾驶开发效率,华为推出 MDC开发者套件,包括 MDC工具链、MDC Core SDK 和车云协同开放平台。目前已经有超过 7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 MDC生态圈,共同推进乘用车、港口、矿卡、园区等智能驾驶场景的应用。

华为 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已经搭载到多款车型上,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DS将率先搭载到 Huawei Inside合作车型中量产交付。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主要以 MDC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以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在内的各类传感器为主。

作为 Tier1 供应商,华为 MDC 610计算平台已经搭载到广汽埃安 LX Plus、哪吒 S、沙龙机甲龙等车型,比亚迪也与华为达成合作协议,比亚迪旗下新高端品牌首款车型将搭载华为 MDC 计算平台,传感器方面,华为拥有自研的 4D 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产品,例如沙龙机甲龙、哪吒 S等车型均搭载了华为96线激光雷达。

此外华为 MDC 810计算平台已经搭载到 Huawei Inside 合作车型中(极狐阿尔法 S HI 版、阿维塔 11),即将量产交付,同时这两款车型还搭载了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华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2021年上海车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了 5 大新品,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发布了 HarmonyOS 车机操作系统、麒麟芯片模组以及 AR-HUD,这意味着华为开始系统性地推出了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华为通过 HarmonyOS 车机操作系统以及智能软硬件平台为用户搭建一个更加舒适的座舱环境。

基础能力平台化,开放 API,满足用户快速开发需求。

在过去汽车开发工作中,汽车不同的功能由不同的供应商开发,这将导致软件版本非常复杂,并且有重复开发,也很难升级维护。

为了帮助车企更快地在 HarmonyOS 上开发应用,华为提供了语音、视觉、声音分区、音响音效、触控等核心能力,并把这些能力以 API 的方式完全开放出来,让车企、Tier1、应用生 态伙伴去开发满足用户诉求的功能、服务、特性和应用,以此加速整个汽车的智能化转型。

华为在 HarmonyOS 操作系统上增量开发了 9类车载增强能力、开放 1517 个车载业务 API、13000多个 HarmonyOS 的 API,并提供全面开放的工具和技术支持,降低座舱系统的集成与开发难度,帮助伙伴快速开发和迁移应用。

打造即插即用、互联互通的智能座舱硬件生态。

华为认为智能座舱硬件和智能手机并不一致,手机硬件是集成的,而座舱的摄像头、屏幕、扬声器、麦克风、座椅等部件是外挂的,一台汽车的生命周期可以长达 10 年,这远高于一台手机的生命周期,为了保证车辆生命周期内智能座舱长期系统流畅,华为设计了可插拔式的麒麟车机模组,每一代的接口保证统一,可直接更换,让芯片、模组能够方便的升级迭代。

此外座舱的智能化体验离不开其他外设硬件的支持,为此,华为推出了 HuaweiSound 音响系统、车载智慧屏以及 AR-HUD 等显示设备,另外华为联合座椅、全息屏、车载天幕等众多车域硬件外设伙伴和应用伙伴,共同推进座舱硬件新技术上车,2021年,已有五十多家座舱硬件伙伴加入 HarmonyOS 车载硬件生态。

华为通过三种方式来构建智能座舱应用生态。

1)鸿蒙精品应用:针对车域高频使用的应用,华为和合作伙伴一起针对基于 HarmonyOS 车域特性能力进行深度适配,打造 HarmonyOS 精品应用。

2)鸿蒙生态应用:基于华为 1+8 的全场景生态能力,手机,平板,智慧大屏的应用可以无缝继承上车。

3)不常用的长尾应用:针对不常用的长尾应用,HarmonyOS 车机操作系统同时提供手机投屏能力,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体验需求。

具体到与车企的合作过程中,华为同样提供软硬件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硬件端华为提供芯片、座舱模组、屏幕、AR-HUD 等智能座舱硬件,如飞凡搭载了华为的 AR-HUD、北汽魔方智能座舱采用了华为麒麟 990A 芯片以及华为提供的屏幕。软件端华为提供车域生态平台 HiCar 以及智能座舱操作系统 HarmonyOS,目前已有 150 余款车型都支持华为 HiCar,鸿蒙 OS 也以供应商模式搭载到北汽魔方中,此外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阿维塔 11以及 AITO 问界车型同样搭载了华为智能座舱的解决方案。

二、Huawei Inside 模式:助力车企打造高端智能化车型

Huawei Inside 模式重塑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技术合作关系深入。

Huawei Inside模式下,华为已经超越了传统 Tier1 的角色。Huawei Inside合作车型搭载华为全*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基于 HarmonyOS 打造的智能座舱系统、高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华为电驱动系统等。

目前 Huawei Inside模式合作车企有三家,包括北汽极狐、阿维塔和广汽埃安,三家车企分别与华为合作推出了一款车型,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版、阿维塔 11已经上市,而华为与广汽埃安合作的首款车型也将于2023年底量产。

2.1 极狐阿尔法 S HI版:Huawei Inside 赋能,但短期内销量难见起色

极狐阿尔法 S HI 版:首款 Huawei Inside 合作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 S HI版于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发布,最初的上市预期时间为 2021年 11月份,但最终该车型上市时间推迟到2022年 5月。HI版车型从2022年 7月开始交付靠前批全款与大 定用户,从 9月份开始进入大规模交付期。

极狐阿尔法 S HI版是 Huawei Inside模式下的首款合作量产车型,共推出两款配置车型,售价分别为39.79万元/42.99万元,相比普通入门版极狐阿尔法 S 价格分别高出 15.06 万元/18.26 万元。

渠道建设以自有渠道为主,但步伐稍慢,制造方面依托麦格纳制造体系:

极狐将主要依赖自身销售渠道,华为或提供部分销售支持,估计是引流为主。

根据公司上半年财报,截至 2Q22,极狐在全国已开业运营门店数量 145 家,到 22 年底营销门店数量预计将达到 186 家,同时计划在 2025 年做到覆盖 100+ 城市、380+家网点的营销服务网络规模。

依托麦格纳制造体系,保证产品的高端品质。北汽蓝谷与麦格纳在江苏镇江合资建造了北汽蓝谷麦格纳工厂,这是麦格纳在欧洲以外的推荐整车制造工厂。北汽蓝谷麦格纳制造基地全面导入了麦格纳 MAFACT生产运营管理体系,以保证极狐车型的高端品质。

华为智能化全栈解决方案全方位赋能极狐阿尔法 S:

智能电动领域:极狐阿尔法 S HI版搭载华为 DriveONE 双电机智能四驱系统,百公里加速仅需 3.5秒。HI版搭载华为 AI 高压闪充电动平台,电量从 30%到 80%仅需充电 15 分钟,并通过全场景充电模式,支持家用交流充电桩,以及 200V-1000V 之间的直流快充桩。

智能座舱领域:极狐阿尔法 S HI版搭载华为麒麟车机模组,运行 HarmonyOS 车机操作系统,专门为车载场景打造的语音控制、视觉感知、车载支付、无缝流转等核心能力,与应用深度集成,构建智慧出行空间,带来千人千面、万物互联、智能交互、持续生长的座舱体验。

智能驾驶领域:极狐阿尔法 S HI版是首款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量产车型,搭载 MDC 810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感知硬件包括 3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3个摄像头和 12颗超声波雷达,共 34个传感器,可以实现高速、城市快速路以及市区道路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

普通版极狐阿尔法 S销量不及预期。普通版极狐阿尔法 S 于2021年 4月上市,售价 24.73~35.03万元。2021年全年普通版极狐阿尔法 S 仅交付 2816 台,2022年上半年也仅交付 3863 台。

极狐阿尔法 S HI 版车型相比竞品车型优势并不突出,短期内难改销量困局。

从极狐阿尔法 S HI 版的定价以及定位来看,目前市场上已经上市的竞品车型主要是蔚来 ET7 和智己 L7:

与这两款竞品车型相比,极狐阿尔法 S HI版在车身尺寸、动力电池以及续航里程方面并不占优,前悬架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相比同价位车型双叉臂的悬架形式也不占优。

极狐阿尔法S HI 版车型售价达到 40万价格区间,相比普通入门版极狐阿尔法 S 价格高出 15-18万元,相比顶配版普通阿尔法 S 价格也要高出 4-7万元,我们认为用户对极狐冲击 40万元高端市场的接受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相比 智己 L7,极狐阿尔法 S HI版的价格也更高,性价比略低,相比蔚来 ET7,极狐阿尔法 S HI 版车型虽然售价更低,但极狐的品牌力相比蔚来依然有差距。

极狐阿尔法S HI 版搭载华为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在诸多领域依然有亮点。比如其搭载的华为 DriveONE 双电机智能四驱系统,百公里加速时间 3.5s,领先蔚来 ET7和智己 L7。搭载的鸿蒙车机系统可以利用华为的生态优势,在座舱体验方面有望领先行业。此外 HI 版车型搭载了华为 MDC 810计算平台以及激光雷达,从计算平台以及感知硬件方面目前领先智己 L7,智己 L7目前搭载的是英伟达 Xavier 芯片且暂未搭载激光雷达(但智己规划未来可升级到英伟达 Orin 平台以及两颗激光雷达)。

2.2 阿维塔:华为、宁德时代、长安三方联合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阿维塔科技前身为长安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 5 月正式更名为阿维塔科技有限公司。其中长安汽车和宁德时代分别是阿维塔科技的前两大股东,华为作为阿维塔科技的重要合作方并未参股阿维塔。阿维塔是 Huawei Inside模式下的第二家合作车企,阿维塔和华为计划打造一系列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并持续迭代,到2025年推出 4款全新车型,分别覆盖中高端主要细分市场。

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三方强强联合,打造 CHN 电动平台。2022年重庆车展,阿维塔科技发布 CHN 电动汽车技术平台,该平台由长安汽车、华为和宁德时代三方共同打造,由长安汽车提供整车技术、华为提供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宁德时代提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平台能力方面:基于平台的柔性化能力,CHN 平台可支持多种车型同平台开发,覆盖 2800mm~3100mm 轴距,轿车、SUV、MPV 以及跨界车型可同平台开发。CHN平台搭载华为 DriveONE 三合一油冷电驱系统,双电机最高功率 425kW,最大扭矩 650Nm,四驱系统采用前交流异步电机和后永磁同步电机的方案,同时兼容两驱车型。同时 CHN 平台车型可搭载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架,铝合金轻量化底盘配合轻量化车体,较全钢材质车体重量减少约 30%。

动力电池方面:得益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CHN平台目前搭载的是宁德时代新一代的 CTP 技术,搭载了宁德时代 NCM523三元锂电池包,系统成组效率达 74%,高于行业 70%左右的平均水平,电池包减重 15kg,116kWh 电池包能量密度高达 190wh/kg,可扩展兼容 90kWh~135kWh电池包,实现 700km 以上续航里程。

宁德时代曾毓群表示:“阿维塔所有的车型,宁德时代都会提供最新、较好的动力电池,支持阿维塔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较好的智能电动车品牌。”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麒麟电池后续也有望搭载到阿维塔车型中。

充电能力方面:CHN平台具备升压充电功能,可适配充电电压 400V-750V 直流快充桩以及匹配绝大多数主流公共快充桩,能够达到 2.2C 超级快充能力,最高的充电功率能够达到 240kW,可以实现充电 10 分钟增加 200km 的高效补能表现。

智能化方面:CHN 平台采用域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动力域、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车身域采用域控制器,集成华为 HarmonyOS 车机操作系统、华为 AOS 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和华为 VOS 智能车控操作系统。

在应用层面,基于 HarmonyOS 阿维塔可以开发丰富的车辆功能和软件应用,同时 CHN平台集成了华为高阶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此外依托华为云端大数据支持,CHN 平台车型还具备进化能力,能为用户带来常用常新的良好体验。

CHN 平台赋能,阿维塔 11 力争塑造高端新能源品牌。

阿维塔 11 是 CHN 平台的首款车型,定位纯电轿跑 SUV,于2022年 8月 8日正式上市,目前上市三款配置车型,均为双电机四驱版本,售价34.99~40.99万元,其中长续航版将从2022年 12 月开启交付,超长续航版预计将于 23 年一季度交付。阿维塔 11 作为阿维塔品牌首款车型,在集合了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的优势资源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塑造高端新能源品牌的重任。

阿维塔 11 定价 35~41万元左右,将与极氪 001、蔚来 ES7、特斯拉 Model Y 等一众高端纯电SUV 展开正面 PK:

动力电池搭载量大,但能耗表现一般。基于 CHN平台搭载的宁德时代 CTP2.0三元锂电池,新车型电池容量分别为 90 度/116 度,对应续航里程分别为 555km/680km,得益于宁德时代新一代 CTP 技术加持,阿维塔 11 的 90度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180wh/kg,116度电池能量密度达到 190wh/kg。

与竞品车型相比电池容量更大,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续航里程更长,但能耗方面阿维塔 11 表现一般,更大的电池容量并没有给阿维塔 11 带来相比竞品车型更长的续航里程。

动力方面:阿维塔 11三款上市车型搭载华为 DriveONE 双电机四驱系统。前交流异步电机功率为 195kW,后永磁同步电机功率 230kW,四驱电机最大功率达到 425kW,最大扭矩 650Nm,长续航版本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 3.98s,与极氪 001 四驱版、蔚来 ES7 等竞品车型处于相同水平,超长续航版百公里加速 4.5s,稍弱于竞品车型。

智能驾驶部分功能通过订阅方式提供。阿维塔 11采用与极狐阿尔法 S HI 版同样的解决方案,全系标配 AVATRUST 超感系统以及 AVATRUTH 超算系统。根据规划,阿维塔 11 将随车交付高速 NCA 功能,且向用户免费开通,城市 NCA 功能由于高精地图牌照原因,预计从 2023 年一季度通过订阅的方式(软件收费)向用户开放。

泊车方面,阿维塔 11 全系搭载智能泊车系统,但 APA 自动泊车辅助、RPA 遥控泊车等功能需要通过 OTA 升级向用户免费开放,AVP 代客泊车功能则通过订阅的方式(软件收费)向用户开放。

我们对智能驾驶功能收费持谨慎态度,当行业内其他车企的智能驾驶功能免费向用户提供的时候,单独某一家车企针对智能驾驶功能收费的可持续性有待验证。

智能座舱方面:阿维塔11座舱标配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15.6英寸悬浮式中控屏、10.25英寸副驾触控屏及多屏智慧互联功能,与极狐阿尔法 S HI 版一样,阿维塔 11 搭载 HarmonyOS 车机操作系统和车规级麒麟芯片。此外阿维塔 11 还搭载华为 TMS 热管理系统,低温续航可提升 10%,在-20℃~40℃环境温度下,开启空调后 10分钟,车内可达舒适温度。

生产制造方面:阿维塔 11 将在长安汽车的重庆两江工厂生产,该工厂最高年产能可达到 35 万台。

渠道方面:阿维塔的渠道将采用自建渠道+合作伙伴的多元化渠道建设,首批十城阿维塔体验中心和体验空间同步正式开门营业。根据阿维塔规划,2022年阿维塔渠道将覆盖 110座城市,渠道建设步伐明显快于北汽极狐,此外阿维塔还在推进进驻华为门店的事宜。

充电补能方面:阿维塔 11全系采用 750V 高压平台,最大充电功率可达 240kw,长续航版充电 10分钟,续航增加 200 公里。阿维塔已与 bp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高压快充网络的建设,计划至 2023年底在全国范围内 19个城市共建超过 100个标准化高压快充站,单场站功率达到 480千瓦,单枪最大功率可达 240千瓦。

此外阿维塔还将构建与公共充电网络的互连互通,阿维塔计划接入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主流运营商在内的近 20 万根公共充电桩,广泛覆盖城市商圈以及高速沿线的出行全场景。

2.3 广汽埃安:Huawei Inside 助力埃安品牌向上

广汽埃安首款 Huawei Inside 合作车型将于 2023年量产。华为与广汽在 2017年便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开展战略合作,2019年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在计算与通信架构,共同打造可持续迭代升级的数字平台。2021年 7 月,广汽与华为的合作进一步升级,广汽宣布其子公司广汽埃安与华为将基于广汽 GEP3.0底盘平台、华为 CCA(计算与 通信架构)构建新一代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联合定义、共同开发,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一系列智能汽车,华为与广汽埃安合作的首款车型定位中大型智能纯电 SUV 车型(AH8 车型)计划将于 2023 年底量产。

广汽埃安销量表现亮眼。从销量表现来看,2021年埃安品牌销量超过12万台,同比增加1倍,超过小鹏汽车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新造车品牌。2022年上半年,埃安销量达到10 万台,同比增加 134%,目前埃安品牌单月销量已经达到 2.5 万台,领先一众造车新势力。

广汽埃安目前主销车型价格带低于 20万元。纵观各家自主品牌,纷纷大力发展旗下高端新能源车品牌,如吉利极氪,上汽智己、飞凡,长安深蓝、阿维塔等,造车新势力更是从一开始便瞄准中高端新能源车市场,埃安作为目前广汽集团独立运营的新能源品牌,其品牌同样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品牌。

从产品布局上,埃安目前有 AION S、AION S Plus、AION Y、AION V 和 AION LX共 5款在售车型,价格带覆盖13~47万元价格区间,车型以及价格带覆盖较为全面,但从销量结构来看,2022年上半年售价15万元左右的 AION S 和 AION Y 占其销量结构的 84%左右,售价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 AION LX上半年销量 1935台,销量占比仅 2%,作为对比,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极氪 001 在 2022年上半年销量为 1.9万台。估计埃安过去在 B 端网约车形象还是对其目前的 C 端销售有拖累,“性价比”目前还是埃安目前的主要卖点。

与华为的合作有助于埃安开拓高端新能源市场。

目前埃安在高端新能源车领域暂无明显动作,借助与华为的合作,将进一步冲击高端新能源车市场,如若埃安与华为合作的车型能够取得成功,对埃安的品牌价值或有提升作用。另外埃安与华为合作的车型不止是一款,双方将推出一系列车型,如若合作车型发展较好,不排除未来成立单独品牌发展的可能。

智能化方面埃安将采用“自研+对外合作”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曾表示,广汽要想实现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单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所以从一开始广汽集团就确定了一个总体的原则:一是自主创新,二是合资合作。

埃安除了在2023年量产 Huawei Inside车型外,在智能化自研方面埃安同样有所进展,埃安实现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全栈自研,其自研的星灵架构也将于2023年落地,并进一步自主研发了车载操作系统——普赛 OS。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广汽在 2019年便发布了 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最新的 ADiGO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包括 3个智能可变焦固态激光雷达,6个 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行业首搭红外摄像头,搭载高性能计算平台,覆盖高级辅助驾驶、超级泊车、无人驾驶三大应用领域。

新一代的 ADiGO SPACE 智能座舱系统覆盖语音能力、音效体验、生态内容和智能场景的解决方案,例如,免唤醒功能覆盖率达到 95%,唤醒时间低于 0.6秒;引入了车载黑胶音乐;在娱乐功能方面引入了头部生态内容,联合腾讯、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品牌,打造娱乐座舱。

三、智选模式:从产品定义到渠道,华为全面赋能

智选模式下,华为在与车企的合作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华为从产品设计、产品质量把控、新车上市营销以及终端门店销售都深度参与,目前华为智选模式下的合作车企仅有赛力斯一家车企。从合作深度来看,智选模式无疑是目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最深入的一种合作模式。

智选模式首款合作车型赛力斯 SF5智选版销量表现难言成功。

在 AITO 品牌之前,赛力斯和华为在 2021年 4月上海车展期间联合推出了赛力斯 SF5 华为智选版,售价 23.68~26.68 万元,动力系统采用增程式混动方案,并在华为门店销售。但从 车型技术层面看,赛力斯 SF5智选版的“含华量”并不高,低于 Huawei Inside模式下的极狐和阿维塔,仅搭载了华为 HiCar (功能类似于苹果 Carplay)、DriveONE 三合一电驱系统和 HUAWEI SOUND立体环绕声系统。销量方面,赛力斯 SF5 2021年仅交付 8169 台,2022 年上半年仅交付 40 台,销量表现难言成功。

另起炉灶,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推出全新品牌 AITO,华为开始深度参与车型开发。

2021年 12月,华为与赛力斯共同发布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AITO,品牌首款车型问界 M5于 2021年华为冬季新品发布会发布。从技术角度来看,问界 M5相比赛力斯 SF5最大的区别在于问界 M5首次搭载了华为 HarmonyOS 智能座舱。此外,华为深度参与问界 M5的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一定程度上主导了问界 M5的设计开发,同时问界 M5借助华为的新品发布会进行上市发布,并在华为门店销售,因此除了制造环节华为参与程度比较低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华为已经主导了问界 M5 的产品生命周期。

华为强大的渠道优势赋能 AITO。

据 AITO公布信息,截至 2022年 7月底,AITO 已经在全国拥有 554家华为体验中心,覆盖 168个城市,而且这一数量还在增加,华为预计到 2022 年底华为体验门店数量将达到约 1300家。作为对比,小鹏汽车截至 2022年一季度销售门店数量为 366 家,理想汽车截至 2022 年 6月底在全国拥有 247家零售中心,蔚来到 2022 年 3 月底拥有 46 个蔚来中心和 341 个蔚来空间。

鸿蒙车机系统亮点突出,问界 M5销量超预期。

问界 M5售价达到 25.98~33.18万元,定位中型 SUV,2022 年 6月、7月问界 M5 连续两个月交付超过 7000 台,月交付量屡创新高,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鸿蒙车机系统是问界 M5 的核心卖点之一,通过华为鸿蒙生态赋能,问界车载应用的丰富程度领先行业其他车企,车机流畅度、语音交互的识别速度和识别准确性较高,同时还可以与手机端进行互联,进一步丰富了车机端的功能体验和应用生态。

问界 M7空间和舒适性配置领先,车机系统延续问界 M5优势。

2022年 7 月华为夏季新品发布会,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推出了 AITO 品牌第二款车型——问界 M7,问界 M7定位中大型 6座 SUV,售价 31.98~37.98万元,将从 8月份开始陆续交付。

空间方面,问界 M7车身尺寸比问界 M5大,搭载了六合一的增程动力单元,动力总成实现横置布置,可以实现更小的“公摊面积”,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乘员舱,问界 M7前轮轮心到驾驶员脚踝的距离(L113)为 422mm,车内的空间转化率高达 92.4%。

驾乘灵活性方面,M7 的最小转弯半径为 5.87m。舒适性配置方面,问界 M7 搭载了静音电吸门,用手表和手机可以解锁汽车,同时 M7 推出行业内首款商用的零重力座椅,大腿可抬升 30 度,同时支持座椅通风、加热和按摩功能。

此外 M7 同样搭载 HarmonyOS 座舱系统,并首次搭载“超级桌面”功能,可以将华为手机中的全部手机应用同步到车机屏幕中,且所有应用可适配车机屏幕实现反向控制。我们认为智能座舱的竞争日趋激烈,鸿蒙生态赋能的问界 M5/M7 显然已经构建起比较明显的护城河。

问界 M7将与理想 ONE展开正面 PK。

从问界 M7的定位和售价来看,很明显将理想 ONE 视为直接竞品车型,两款车型都采用增程式的解决方案,均定位 6座中大型 SUV,两款四驱版车型价格分别为 33.98万/37.98万元,价格与理想 ONE(34.98 万元)也处于同一价格带。

问界 M7尺寸稍逊理想 ONE,舒适性配置各有所长。问界M7轴距相比理想ONE短 115mm,车身尺寸也小于理想ONE,在车身尺寸方面问界 M7并不占优。理想 ONE 搭载真皮座椅,前排座椅支持加热、按摩、通风。

问界 M7座椅材质为真皮+仿皮,座椅材质稍逊理想 ONE,但问界 M7前后排座椅均支持加热、按摩、通风,同时二排座椅为行业*发的“零重力座椅”,在座椅舒适性方面更胜一筹。但理想 ONE 标配后排独立空调,问界 M7 则不具备该项舒适性配置。

四驱版问界 M7动力强于理想 ONE,馈电油耗更低。问界 M7 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套动力总成,其中四驱版车型的动力性能领先理想 ONE,百公里加速时间 4.8秒。能耗方面,问界 M7馈电油耗比理想 ONE 更低,但纯电续航里程稍逊于理想 ONE。问界车型搭载的是四缸增程发动机,相比理想 ONE 的三缸发动机理论上更加平顺。

问界 M7车机优势突出,但智能驾驶逊于理想 ONE。

智能座舱方面,问界 M7 搭载了 HarmonyOS 智能座舱系统,其车机的应用丰富程度明显强于理想 ONE,但理想 ONE 车内搭载四块屏幕,车内豪华感和科技感更强。

智能驾驶方面,问界 M7 与 M5 同样采用的是博世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 ACC 自适应巡航、LCC 车道居中保持、泊车辅助等 L2 级别 的辅助驾驶能力,而理想 ONE 则可以实现高速道路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强于问界 M7。

总结来看,问界 M7与理想 ONE 各有千秋。问界 M7的车机应用更加丰富,能耗表现以及动力性能更强,理想 ONE 的车身尺寸以及空间更大,智能驾驶方面领先问界 M7。

问界 M7月销规模有望达到 8000 台。

华为的站台是 AITO 品牌相比其他新能源车品牌的竞争优势,华为在 AITO 的产品研发、营销和销售环节都深度参与,相较于其它华为合作车企,外界已经将 AITO品牌烙上了“华为”的印记,华为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为 AITO品牌提供了巨大的流量入口,拥有华为加持的 AITO 也能够迅速建立起品牌影响力。

我们认为凭借华为加 持,问界 M7 将延续 M5 的市场热度,我们预计问界 M7 稳态的月销量有望达到 8000 台左右。

四、 多角度对比 Huawei Inside 和华为智选

从定价区间来看,Huawei Inside 合作车型定位更加高端。目前上市的两款 HI 车型售价区间在 35~43万元之间,产品定位高端,而华为智选的两款车型定价则相对较低。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定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由于 HI 车型均为纯电车型,电池成本更高;

二是 HI车型搭载的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目前成本较高(包括整套的计算平台、感知系统以及算法),需要更高的定价分摊成本;

三是 Huawei Inside 合作车企希望借助华为的智能化能力,打造高端新能源车的品牌形象。

从华为参与程度来看,AITO 问界除了没有搭载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外,其他方面华为的参与程度都更深。

华为从 AITO 车型的产品定义、研发、质量控制以及终端的营销、销售都全面赋能,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车型的整个生命周期。

虽然 AITO 与极狐、阿维塔都搭载 HarmonyOS 智能座舱系统以及麒麟座舱模组,但华为在 AITO品牌的参与程度更深,华为从底层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全面参与,而在 Huawei Inside的合作模式中,华为向车企提供座舱芯片以及底层能力,座舱应用层面则由车企主导。此外 AITO品牌还搭载了 HUAWEI SOUND音响系统、华为的小艺智能语音系统,而这些技术并未搭载到 HI 版车型中。

另外,华为会全面负责 AITO 的产品营销以及终端销售,但 HI 版车型的销售渠道主要以车企自有渠道为主,华为提供部分门店支持。考虑到智驾系统开发周期的原因,问界 M5、M7 暂未搭载华为自研解决方案,但有望在问界后续新开发中车型搭载。

短期内我们看好华为智选模式,长期来看 Huawei Inside 想象空间更大。

凭借华为的品牌力加持以及终端渠道优势,AITO 品牌初战告捷,增程式混动可以解决当前用户的里程焦虑,HarmonyOS 座舱体验行业领先,虽然在智能驾驶方面 AITO 品 牌竞争力未达到行业靠前梯队,但具有更强的成本优势;

另外我们认为目前智能驾驶发展刚刚起步,头部企业处于摸索以及硬件堆料阶段,城市复杂场景应用尚待开放与考验,智能驾驶能够为用户带来的差异化体验或不如智能座舱明显,智能驾驶的天花板是无人驾驶,但座舱的体验却没有天花板,想象空间巨大,因此短期我们从产销规模的角度更看好智选模式下的 AITO 品牌。

当然在目前的智选模式下,主机厂的存在感有被华为削弱的风险,因此我们对头部主机厂采用这种华为智选的合作模式暂持谨慎态度,华为或许希望通过将 AITO 品牌打造成“智能车样板间”,以此吸引更多车企加入到华为的智能汽车生态当中,而华为自身则希望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微软+英特尔”,掘金智能车增量部件大赛道。

五、报告总结

华为作为全球 ICT领域的领导者,全面赋能智能汽车产业链,将加速智能汽车的发展进程和产业重构。整车方面,智能化落地迅速、混动车型矩阵丰富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卓有成效的车企:长城汽车(2333.HK)、推荐吉利汽车(0175.HK)、理想汽车(2015.HK)、小鹏汽车(9868.HK)、受益于 Huawei Inside模式下的合作车企:广汽集团,长安汽车。

智能车增量部件赛道机会,如大算力芯片,域控制器,高精传感器,抬头显、软件模块供应商、高端内外饰件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经纬恒润,福耀玻璃、华域汽车等,华为智能汽车生态合作企业。

六、风险提示

1)Huawei Inside 和华为智选模式合作车型销量不及预期;

2)供应链和产能在下半年依然有挑战,对车企全年产销目标达成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3)全球经济下滑导致居民收入较少,影响汽车消费;

4)智能汽车落地节奏推迟,用户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可能不及预期,另外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造成黑天鹅事件,对车企品牌形象和口碑产生不利影响;

5)车企新推出的车型销量不及预期。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