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价首页攻略运动日本评价白江口之战(一场使日本老实了一千多年的中日海战)

日本评价白江口之战(一场使日本老实了一千多年的中日海战)

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摘自《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词作者为凯丰)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其最大的目标就是将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其实在一千多年前,...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摘自《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词作者为凯丰)

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其最大的目标就是将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唐朝将领刘仁轨通过白江口之战彻底消灭了当时的日本海军,早就实现了这个目标。

白江口之战,也叫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与倭国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663年,倭军(4万余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1.3万人,战舰170余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战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靠前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刘仁轨(601年-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人。唐朝宰相、名将,汉章帝刘炟之后。

战争背景

日本国内,大化改新出现了反革新派。649年,革新*变时举足轻重的斗士,新政权最初的右大臣苏我仓山田石川因有叛变嫌疑而被诛全族。外交上,受新罗压迫的百济向天皇政权求援,但朝廷束手无策。660年,唐罗联军一举灭亡了百济。日本朝廷丧失了在朝鲜的仅有的一点威信,因此受到国内反对派的蔑视。

661年(高宗龙朔元年),唐将苏定方攻打高句丽,遇大雪酷寒,唐军不得不班师。但是刘仁轨上表,表示要继续坚守在百济,高宗深觉刘仁轨言之有理,便让唐军继续留在百济城坚守。刘仁轨先出奇兵,先发制人,率军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虽然此城“临江高陆”,但唐军连夜奇袭,一举攻破,“遂通新罗运粮之路”。而百济内部发生火并。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不能忍受堂叔鬼室福信的跋扈,鬼室福信被杀。于是,孙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固周这座坚城。百济遗臣鬼室福信,求援于日本大和朝廷。

日本朝廷为恢复此前丢失的威信,一举解决国内外的困难,决定举全国之力出兵朝鲜。

战争经过

661年

年初,齐明天皇和中大兄皇子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亲征。

7月,齐明天皇因病死于筑紫朝仓宫,出征计划被迫推迟。

8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和辎重渡海。

9月,5000日军送在日本作人质的百济余丰璋王子归国继位(按:余为百济王室的姓),以图复兴百济。

662年

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

5月,日军舟师170艘前往增援。日本本土则加紧备战。

663年

3月,日本又增兵27000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170进驻熊津城。

5-6月,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势力锐减。

8月13日,唐朝和新罗军队包围百济王所在的周流城,惨烈的白江口海战拉开序幕。

刘仁轨率唐军水军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千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因唐方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相对落后。据称有四百多艘木船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战争结果

此役,倭军损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斩杀,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倭国海军大败,百济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扶余丰逃亡高句丽,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死的倭军兵将,“一时并降”。

战后朝廷对功臣的奖赏

刘仁愿回到长安后,高宗向他询问情况,这位大将不专功,说明战役主要指挥者以及表章主拟人均是刘仁轨。高宗“深叹赏之,因超加(刘)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刘仁轨丝毫不敢懈怠。他安抚百济余众,屯田厉兵,积粮抚士,准备下一步进灭高句丽的战争。同时,他连上表奏,极言百济之地不可轻弃,“伏惟陛下既得百济,欲取高句丽,须外内同心,上下齐备,举无遗策,始可成功……”高宗深纳其言。

战后灭高句丽

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大将李勣为帅,在泉男生带路指引下,一举踏平高句丽,终于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唐朝置安东都护府,留大将薛仁贵等二万多唐兵于平壤,高句丽终成唐朝治地。

战后唐朝在朝鲜的疆域

在朝鲜驻扎的薛仁贵

自此,唐朝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基本确立。

朝鲜半岛

由于高句丽王高藏一直是个傀儡,唐廷赦而不诛,还把他封为司平太常伯,只把负隅顽抗的泉男建流放黔州蛮荒之地。前后存在705年的高句丽灭亡。

战后倭国采取的举措

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战争的惨痛教训,迫使天智天皇审时度势的恢复与强盛的大唐帝国的国交。制定了称之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个国家体制。此后,到了天武天皇掌权时,日本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

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入唐学习路线

从公元630年开始的200多年中,日本天皇先后派出多批使者来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礼仪。随同使臣一起来中国的,有官员、留学生和留学僧,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由于他们都是由日本政府派遣的使者,所以就被称为“遣唐使”。 这些人在中国学习了各种技艺,回国以后便积极传播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中国的典章制度、工农业生产技术、历法、哲学、历史学、文学、数学、医药学、建筑学、 美术、工艺等,都被介绍到日本。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日本派来的遣唐使前后有13批,人数达数千人之多。由此,日本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

战争评价

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靠前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战争以唐军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全部评论(0)